对话大正、房博|“普通人”推开健将之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16:26 2

摘要:早年间,220是很多专业运动员追逐的目标,是留队、转正的敲门砖,是在绝大部分比赛中可以夺得中国籍前三的成绩。曾几何时,220的的确确是界定“大神”是一条线。如今,专业运动员们不再将其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大众选手们同样敢于将其制定为目标。

2:20:00——这是上一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等级里男子马拉松国家健将的标准,也是“国人竞速”激励计划里国人竞速达标奖的男子标准。

早年间,220是很多专业运动员追逐的目标,是留队、转正的敲门砖,是在绝大部分比赛中可以夺得中国籍前三的成绩。曾几何时,220的的确确是界定“大神”是一条线。如今,专业运动员们不再将其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大众选手们同样敢于将其制定为目标。

跑进220的男子选手在激增,这种显性的变化源于中国田径协会和特步在2019年共同发布“国人竞速”激励计划以后。「98跑」曾经做过一份统计,2019年整个赛季只有36位选手跑进220,到了2024年,这一数据已经是134人。

这些面孔里,我们看到很多非专业队,甚至青少年时期完全没有体育经历的大众选手,普通人也能通过努力实现健将梦!「98跑」对话了“大正”王连正、房博两位在近年来达成健将的跑者,他们的故事是缩影,也是中国马拉松的群像。

2023年无锡赛场的终点前,当终点拱门时钟还在2小时20分之前。2:19:27,王连正冲过终点线,双手掩面落泪,半跪在地上。那是他第一次突破220大关,也是那一次让他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无锡突破的背后,是王连正兑现他与妻子“两年之约”的承诺,也是他将坚定跑步视为事业的全新开始。

大家更为熟悉王连正的称呼是“大正”,如今他是一位在短视频平台拥有数百万粉丝的运动博主,对「98跑」谈及来时之路,他直言一切都是时代下的机缘巧合。

来自山东的王连正,初三时有过一段时间的体育启蒙,只是后来并没有走专业之路。2017年结束了三年的体校时光后,他跟随亲戚进入一家青岛的4S店当学徒,“从汽修工到健将”的标签也源于此。上班、结婚、生子……跑步这件事逐渐从生活中淡出,仅是断断续续在维持。

“2021年5月份,当时一场比赛里成绩从240开外一下进步到221,这给我了很大信心。我和妻子说我想成为马拉松职业跑者,当时的规划是靠奖金和赞助为生,也是当下职业选手的常规模式。”大正回忆说。

“我那年决定辞职全职跑步,妻子很支持我,‘你先试两年,不行再回去上班’。当时全球大环境都不好,比赛全面停摆,一切并不顺利。妻子靠每月不多的收入支撑小家庭,父母也很帮衬我们。”

健将——一直是王连正给自己定下的阶段性小目标,毕竟2021年就能跑221的成绩,突破220大关看起来只是短期内水到渠成的事。

“事实发展不如我的预期,在2023年无锡破220之前,我已经是屡败屡战。内心压抑了很久,我内心也在想如果再不行就回去上班了。从2021年5月到2023年春天,和妻子的两年之约也刚好到了。”王连正说。

最终,如今大家所见,sub 220的达成,不仅仅是个人心愿的实现,也通过那场比赛让更多人认识了大正的故事。

2023赛季在无锡跑进220后,王连正第一次拿到了特步发放的“国人竞速”达标个人奖的1万块钱装备券,也第一次跻身健将行列。

“那年拿到1万块的奖励,我当时真的非常开心和激动,这是实实在在的激励,对所有运动员都是一种动力。包括我媳妇也是,她在新选装备的时候也是非常的开心。”

最近的两个赛季里,王连正的成绩一直能稳定进入220,2024年柏林他进步至2:18:29,2024年北京又小幅提升至2:18:21。

重要的是,随着他的故事被传播、被看到,如今王连正成为了一位成功的运动博主。尽管这与早期的职业规划大相径庭,但通过跑步这已然是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成功。

“我虽然现在不缺装备了,但依然还是会为每年达成‘国人竞速’达标个人奖感到开心,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跑者的鼓励和认可,是实打实的激励,而且它能激励更多早期像我一样的跑者。”

生活在北京燕郊的房博,跑步故事始于2021年4月。在2024年年底的北京,跑步不到三年的他以2小时19分46秒达成健将。青少年时期完全没有专业训练经历,也没有任何相关理论学习基础,这在运动训练的理念里显然令人惊叹,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大学毕业后,房博在手机店成为一名导购。彼时城市马拉松正在发展,这项极限运动开始成为很多大众爱好者敢于去挑战的事。2021年在小区里,房博完成了人生第一个10公里——56分钟。

“跑完累得站不住,完成10公里已经是极限,不能再多跑哪怕1公里的状态了,而马拉松还要在这种疲劳的状态下乘以4,这是让我当时觉得马拉松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房博回忆说。

其实在中学时代,房博为了减肥有过一段时间的跑步经历,两年时间从160斤减至110斤,并拿下校运会800米和1500米冠军。

“学生时代家里人是不支持的,我们是全日制的省重点学校,也不是体育类院校,尽管是校运会冠军,大家都是非体育生,其实那个成绩不值一提。加上学业压力大,从没想过要走专业跑步这条路。”

中学时期的这段经历为房博埋下了跑步的种子,说起来,再次重新开始进行规律训练时房博已经30岁了,不过天赋与执着的效果很快显现。从每天打卡5公里,配速从5分半、4分半,提升至4分钟以内。两个月后,他10公里就突破40分钟。

为了兼顾工作和训练,他只能在工作之余安排跑步,也经常在下午时段“摸鱼”溜到手机店旁的公园跑步。没有大量空闲时间、没有教练、没有稳定赞助,房博的训练计划全凭自己琢磨。工作之余他也开始在各地参赛,靠“赏金猎人”模式在马拉松圈崭露头角,经常能跑进前六名,赛事奖金开始成为家庭开销的一大补充。

“基本每星期在外面跑,最多的时候周末背靠背跑,上午完赛下午还要回店里卖手机。”房博说。

2024年跑完青岛后,房博决定辞去手机销售工作,成为职业跑者,同时他加入了一家自媒体公司,靠商务能够获取一些回报。

大学学习计算机的房博,没有运动训练相关的学习经历,也没有专业队经历,但如今谈及训练方法、实践经验他侃侃而谈。

“我比较推崇所谓双阈值训练方法,提升耐乳酸能力后我能保证后程不掉速。同时我日常喜欢在跑步机训练,很多国内的专业选手不怎么使用跑步机,但我看国外这样的案例很多。我认为跑步机在室内闷热的环境下,以及可以控制坡度、速度,可以有效提升能力。”房博说。

就是这样自我钻研的“野路子”,看似和很多专业队、职业跑者训练方法都不一样,但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其成绩稳步提升。他的半程可以跑到66分以内,全马PB进步至2小时17分34秒。相比于去年底刚刚跑进220,一个冬天后他又进步了2分钟多。

房博直言自己是2024年初才详细知道“国人竞速”激励计划,当时觉得破纪录奖励100万更多和专业运动员有关,和自己“不挂钩”就没有太多关注。

“北京跑进220我穿的160X 6.0 PRO,第一次知道可以拿‘国人竞速’达标个人奖,领取1万块钱装备。我以为得穿全身特步装备才有奖励,后来和跑友交流才知道没有任何品牌限制。我心里在想这家企业格局太高了,这对于跑者真的是很正向、很激励大家的事情。”

如今PB 217的房博将目标定在了213以内,以过往经历来看,这也并非急功近利的目标,而是通过训练表现出的能力。

“我希望在夏训后去柏林冲击2:12:50,也就是国际健将。看到国人竞速激励计划在推动这么多老将跑出成绩,尹顺金老师40岁还在保持那么高水平,我今年34岁,认为自己也没有问题。”房博说。

城市马拉松的发展和大环境,催生了一大批大众出身的跑者成为职业选手。他们与专业队体系形成互补,走着不一样的路,但一同在赛场竞争,形成中国马拉松多轨道的良性发展。

早期岑万江、陈华威等选手作为突破220大关的大众选手代表,他们冲过终点线的激动之情显而易见,如今他们已然是成功的职业选手。

以岑万江为例,大众出身的他PB已经进步到2:11:59的高度,并且在连续比赛中能够稳定在213水平,成为不少比赛的冠军、中国籍冠军,这放在过往是“大众选手”这个标签下被认为难以实现的事。

中国田径协会和特步共同发起“国人竞速”激励计划以来,不止助力中国马拉松纪录三度告破,推动头部选手的竞技水平提升,也在推动更大范围群体的成绩提升。

一项运动的塔基筑牢,才能不断推高塔尖的高度。正是这种深厚的人才储备和群体性成绩跃升,才让中国马拉松的顶端不断涌现出新面孔、新纪录。

在「98跑」看来,这也是“国人竞速”的更深层次意义,它并非破纪录的100万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完善合理的机制,激励更多人提速,推动整个中国马拉松发展。

如果往更高的视角看,这是中国体育生态的结构性变革。“国人竞速”激励计划实施五年来,中国马拉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头部水平不断突破,中腰部选手体量增长,专业、职业、业余……这些概念在模糊,每个“普通人”的突破都在拓宽中国马拉松的外延。

未来的“健将们”,不止在体工队大院里,有可能在社会俱乐部、在城市公园、在高校田径场。而他们,都是中国马拉松的一员。

来源:98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