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撼了中国,8.0级地震以四川汶川县为震中,夺去了近7万人的生命。这场灾难在全国引发巨大震动,成为一代人心头难以抹去的伤痕。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撼了中国,8.0级地震以四川汶川县为震中,夺去了近7万人的生命。这场灾难在全国引发巨大震动,成为一代人心头难以抹去的伤痕。
央视记者李小萌作为当时的一线采访者,在废墟之间,她遇见了一位逆行的老人,他挑着担子,执意要回家看看,与大爷分别后,李小萌却失声痛哭。
十七年后,李小萌再次前往北川,走访朱大爷家属。
2008年,地震发生后,李小萌第一时间赶赴北川,在混乱与逃难的人潮中,她举着话筒采访,记录现场情形。
就在那条通往县城的山路上,她遇见了一个人群中的“异类”——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逆流而上,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
老人叫朱元荣,是北川县一名普通农民,李小萌穿着藏蓝色记者马甲问他:“您为什么要往里走?现在里面很危险!”
他回答:“我不放心家里的小麦和菜籽,刚播种,没人管,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她反复劝说,告诉他有救助物资可以领,有地方安置他,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向前走去。
最后转身的一句“谢谢你操心啊”,让李小萌泪崩——她蹲在地上掩面哭泣,这一幕也在镜头前真实记录下来,成为《路遇》最触动人心的瞬间。
在她的镜头里,除了朱大爷,还有一位神情麻木的村民,平静地说:“老婆孩子全埋学校下面了,就剩我一个人。”
这句话如同巨石一般压在她的心上,也压在无数观众心里,有人说,新闻人应该冷静客观,但在那一刻,谁都忍不住眼泪。
两年后,2010年,李小萌因地震采访作品获得金话筒奖。
领奖之前,她向主办方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找到朱大爷,并邀请他一起去北京领奖,因为她始终觉得:“荣誉应该属于真正扛住灾难的人。”
在组委会的努力下,她真的找到了朱元荣。
组委会派人前往四川接朱大爷进京,老人一生第一次坐飞机,随身携带的,是一块腊肉和一包土特产。
他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大厅,当晚的颁奖礼上,李小萌将自己的金话筒奖杯亲手交到他手中,说:“这个奖,是属于你们的。”
整个领奖过程没有煽情,也没有排练。朱大爷不善言辞,只是反复说一句:“我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会来北京。”
2025年的北川县,早已告别废墟。新城区整洁现代,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老北川则保留为地震遗址,成为一个永久性纪念场所。
一些当年的幸存者,如今也有了新生活。
曾在灾区担任幼师的聂晓燕,如今在新城开起了民宿。她说:“希望来这里的人,既能看到北川的今天,也记得我们的昨天。”
举着“长大我要当空降兵”横幅的小男孩程强,果然成了一名真正的空降兵,正在部队服役。军装照上的他神情坚定,和当年在废墟中的样子重合在了一起。
曾有网友在李小萌评论区询问,能不能再拍一期朱大爷专访,李小萌则回复到,“11年大爷就已经去世了。"
2025年5月12日当天,李小萌在朱大爷的老屋旧址,见到了朱大娘。“他一直把你送的奖杯放在桌子上。”朱大娘说,“跟别人讲那是他这辈子最值钱的东西。”
“但他说,最值钱的不是奖杯,是你帮他抬的那根扁担。”
这句话再次击中了李小萌,她强忍着情绪,整理了自己的随身设备,拍下一段纪念短片发布在网上。
视频里,她回忆:“我那天不是失控,是敬畏生命。”那一根扁担,挑的不只是生活的重量,更是农村老人对土地的执念,对国家的朴素信任。
在十七周年的纪念中,有一部分声音重新提出当年的争议:央视记者在灾难现场哭出声,是不是失职?是不是破坏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
央视曾有不成文规定:主持人不能在镜头前落泪,尤其在重大事件中要“克制情绪”吗,但《路遇》之后,规矩在公众认知中被重新定义。
“不是她崩溃,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崩溃。”朱大爷朴素而坚定的言行,李小萌止不住的眼泪,一同构成一代中国人关于“5·12”的情感锚点。
那年李小萌说:“我不是最勇敢的那个。”
但其实,无论是她,还是朱大爷,亦或北川的幸存者,正是这些不张扬的“普通人”,撑起了灾难之后这个国家的情感脊梁。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完——
审核|蜉蝣
注:原创首发,抄袭必追究到底!
信源1:百度百科 李小萌
信源2:大象新闻 2025-05-12 12:40 《一句话感动无数人!汶川地震朱大爷已于2011年去世》
来源:远川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