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在我的认知里,隔热材料几乎没有强度,他们要的那个材料根本不可能做成。”此话出自一位博士,他叫孙小飞,是中钢洛耐院研发中心的技术专家,也是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一名硕士生导师,荣获了2024年度中国宝武“铜牛奖”。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之前,在我的认知里,隔热材料几乎没有强度,他们要的那个材料根本不可能做成。”此话出自一位博士,他叫孙小飞,是中钢洛耐院研发中心的技术专家,也是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一名硕士生导师,荣获了2024年度中国宝武“铜牛奖”。
孙小飞口中“不可能的材料”是某军工项目中涉及的材料。这种材料要求具备耐高温、高强度、低导热等综合性能。时至今日,孙小飞回想起来,依旧感慨颇深:“没想到那么难,那么严!”材料的成功研制彻底打破了孙小飞“隔热材料几乎没有强度”这一认知,也让他深刻领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含义,更增强了他向着一个个未知领域钻研、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定位难、加工难、评价难。所有遇到的难题都前所未有,多次测试,内部协调,专题讨论,孙小飞和团队想尽办法,“为了满足甲方要求,就这一个项目我们自主研发了好几个设备。”孙小飞说,“真是倾尽全力了。”
“难题”一个个解决了,项目之“严”更是深入骨髓。原材料供应商是谁、谁加工操作的、谁做的样块检测、谁去送的样品……从原料到生产,从检测到送样,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责任到人、清晰记录,可谓全流程可追溯。由于是军工项目,项目从头到尾都有严密的程序,任务书、立项报告、检测报告、结题报告等与项目相关的文档都需要在专用计算机上处理。孙小飞说:“为撰写项目材料,在计算机室一呆就是半个多月。”提供的实体材料不能邮寄、不能拍照,全部由项目负责人亲自到场接收或递送。“从2022年到2024年,项目相关出差达20余次。”孙小飞说,“在这期间,流感盛行,团队成员相继发烧,谁发烧谁回家,谁不发烧谁留下,确保整个研制过程顺利进行。”当收到研制产品通过考核时,孙小飞脸上露出了欣慰、自豪的笑容。他们勇于创新、坚持不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孙小飞和团队致力于高性能隔热材料研究十多年来,累计承担重大及专项项目20多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在中钢洛耐,有许多像孙小飞一样的基层科研人员,他们扎根洛耐,为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了承担科技报国使命,在不为人知的科研领域钻研着、努力着,研究什么不能说、进展如何不能说、成果是啥不能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发扬着“爱国奉献、艰苦朴素、求实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屡次在“国之重器”上展现作为、大放异彩,也彰显了中钢洛耐在耐火材料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国资央企的使命担当。
来源:世界金属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