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动,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对残疾人而言更是如此。它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点燃自信之光,架起融入社会的桥梁。那么,残疾人如何更好地参与运动?社会又该如何为他们铺就一条无障碍的运动之路?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关于勇气与温暖的故事。
如何让残疾人
也能享受运动乐趣?
运动,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对残疾人而言更是如此。它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点燃自信之光,架起融入社会的桥梁。那么,残疾人如何更好地参与运动?社会又该如何为他们铺就一条无障碍的运动之路?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关于勇气与温暖的故事。
突破障碍:他们在运动中重获生命力量
小孙是北京某助盲跑步团的核心成员,天生全盲的他却有着如风的步伐。“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了第一名!” 说起跑步经历,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从日常晨跑到组建盲人足球队,运动不仅让他拥有了强健体魄,更锻造出坚韧品格。如今在北京市区,专业盲人足球场已不再是奢望 ——20 米宽的场地两侧,1.2 米高的防撞挡板构筑起安全屏障,让视障跑者们能肆意挥洒汗水。
无腿登顶珠峰的 “全国自强模范” 夏伯渝,用假肢丈量世界的他深知运动的力量:“残疾人最需要的就是大胆走出家门,街边公园的健身器材,或许就能成为改变命运的起点。” 他的经历印证着:当身体有了运动的支点,生命就能撬动更广阔的天地。
政策护航:从 “无障碍” 到 “共融共享” 的跨越
近年来,“全民健身助残工程” 让越来越多梦想照进现实。自 2019 年起,北京累计完成 33.6 万个无障碍点位改造,从盲道的连贯铺设到运动场馆的坡道优化,城市的温度藏在每一处细节里。政策的春风不仅吹暖了设施,更催生了科技赋能的 “运动神器”—— 为轮椅族定制的乒乓球训练器,让小球在弹力杆上往复弹跳;智能假肢助力截肢者挑战珠峰,导盲机器人为视障者开辟安全路径。数据显示,我国辅具产业年均增长率达 12%,2025 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将超 85%,科技正成为他们突破身体极限的 “翅膀”。
专家建言:构建有温度的运动生态
“运动器材应成为残健共融的纽带。” 北京大学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赫忠慧指出,无障碍设施改造需做到 “精准适配”:
①残健共融设计:可调节高度的双杠、带触觉提示的健身器材,让健全人与残疾人共享运动快乐;
②分类精准服务:为肢体残疾者提供轮椅专用健身器,为视障者增设语音播报和盲文标识,为听障者用灯光信号替代哨声;
③安全细节守护:防滑地面、稳固扶手、紧急呼叫系统,这些 “隐形防护网” 让运动更安心。
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从 “参与” 到 “融入” 的进阶
当盲人足球队在挡板围合的球场上追逐声波,当轮椅族在特制乒乓球台前挥拍,运动早已超越了强身健体的范畴 —— 它是打破偏见的槌石,是重塑自我的熔炉。正如夏伯渝所说:“高科技假肢让我站上珠峰,但真正让我攀登不止的,是社会给予的包容与支持。”
从政策推动到科技赋能,从设施改造到观念革新,每一份努力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运动不该被身体差异阻挡,每个人都有权在阳光下奔跑。当我们拆除物理与心理的双重障碍,残疾人的运动之路,终将成为照亮社会文明的星光。
下次在公园遇见使用健身器材的残障朋友,不妨报以微笑;路过盲道时,请自觉避让 —— 你的每一次善意,都是构建共融社会的一块砖。让我们用爱铺路,让运动成为连接每一个生命的桥梁。
来源:CET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