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哥哥推三轮车供我读中专,嫂子摔伤,我半夜回家接她上医院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07:00 3

摘要:我是一个七零后,出生在农村,记事时有生产队,父母靠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我和哥哥还有妹妹。

文/清华 讲述人:刘雪梅

我是一个七零后,出生在农村,记事时有生产队,父母靠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我和哥哥还有妹妹。

那时虽然物质基础匮乏,但无忧无虑。

春播时,望见母亲在家跟前播种花生,奶奶特意给我换上罩衣,罩衣前面有个深口袋,然后带着我去地边找妈妈。

春播时人困马乏,队长规定,上午9点休息半个小时。

这时大伙有的席地而坐,扯东扯西,有的去小树林如厕,有的去附近人家喝水。

奶奶在家待着没事,一手领着我,一手提个水壶,去给母亲和阿姨们送水喝。

阿姨们见到我,争着抢着抱我,逗我玩,到点干活,她们会往我兜里装满花生仁。

我揣着花生仁,用手捂着兜往家跑,进屋显摆给哥哥看,然后爬炕上往出掏花生仁,哥哥和妹妹又惊又喜,问我在哪弄的。

我故作神秘的说:“你猜猜看,是谁给我的。”

哥哥说猜不到,妹妹说:“是不是奶奶带你去地里捡的?”

这一年哥哥7岁,我5岁,妹妹才3岁,说话不利索,走路总摔跤,问出来的话天真又可爱。

哥哥69年出生,9岁上小学,小学5年制,14岁毕业。上初中时,家里买不起自行车,他每天步行7里路上学。

天气好行,走路累点但没啥危险,赶上下大雨,去学校路过一条河,河水齐腰深,哥哥不敢过河,就站在河对面等。

等别的同学过来并排拉着手走,几次被浪花打倒,直到现在,我们想起当年,放学回家没有一个家长出来接孩子这事,还心有余悸。

都说那时候父母心真大,不怕孩子被河水冲走。不得不说,那时的人命大。

冬天下雪,零下二十几度的天,雪花跟纸片似的纷纷扬扬飘过,裹着破棉袄冻得直打哆嗦,深一脚浅一脚踩雪上,鞋里灌满雪往学校赶,到学校生炉子,炉火着起来,屋里渐渐暖和。

棉鞋里灌的雪化成水,把鞋子湿透了,脚泡在冰冷的雪水里,那个酸爽劲别提有多难受。

条件好点的,人家都是骑自行车去上学,骑自行车20分钟到校,哥哥一个小时才到校。

这样他每天要早起晚归,坚持两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我家分14亩地,正好家里缺人手,哥哥便辍学回家种田。

等我上初中时,母亲对父亲说:“这阵卖鸡蛋攒点钱,你再卖点粮,给闺女买辆自行车吧,闺女不比小子,小子胆大皮实,天黑回来没觉得害怕,闺女要是受到惊吓,是一辈子的事。”

父亲吧嗒着旱烟袋,烟灰簌簌落在打着补丁的裤腿上,半晌才闷声开口:“缸里的苞米粒见底了,这青黄不接的,哪有钱买自行车?让她先走一年,等收完秋卖了粮,再托人去城里给她买。”

话音没落,窗外的北风卷着枯叶,狠狠拍在裂口玻璃窗棂上。

就这样,我读初一走路上学,读初二,父亲托大舅在城里给我买辆自行车,好像花120元。

知道父母为了给我买自行车,省吃俭用攒了很长时间钱,我丝毫不敢懈怠,努力读书,后来考上中专。

学校离家700里路,一学期费用大约需要150元左右。这些钱放现在微不足道。

放87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关键只是一学期,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家里省吃俭用凑出的这150多块学费,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三年下来,光学费就得近千元,再算上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对普通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多少孩子为了这摞沉甸甸的钞票,眼巴巴瞅着录取通知书,却不得不把读书梦悄悄藏进心底,扛起锄头、背起行囊,早早踏上谋生的路 。

看着母亲眉头紧锁,父亲一个劲儿抽着老旱烟,我也有过这个想法,想回家种田。

这时,刚满19岁哥哥决定,投奔大舅家,来城里干活挣钱供我读书。

大舅接姥爷班,在造纸厂上班,后来结婚住在城里。

哥哥没文化,只能出苦力挣点辛苦钱。

他在大舅帮助下,买一辆人力三轮车。那时城里刚有集贸大厦。

大厦里有卖服装的,服装是从西柳进货,我们这里有一辆直达西柳客车。

客车站离集贸大厦3公里,而这趟车到站都是凌晨三点钟。

那时卖服装店主没有私家车,城里也没有几辆出租车,服装卸下来要有人接货,接完货等大厦开门,再挨家送摊位上。

哥哥就干这个活,他每天凌晨2点推着三轮车到车站接货,货是用多个蛇皮袋缝制的大包。

哥哥先将多个大包扛车上,再用绳子封好,全部弄完天也快亮了,这时他把三轮车推到大厦楼下等开门。

困了蜷缩在三轮车旁眯一会儿,饿了拿个苞米面饼子啃两口,或者掏出一根地瓜吃起来。

等大厦开门,哥哥再背着大包往楼上扛。挨个摊位送,那时没有电梯,他一步一步走台阶扛上去。

服装区在四楼,他每天不知道要爬多少节台阶才能全部送完。

就这样,哥哥推三轮车供我读完中专,等我参加工作,第 一时间不让哥哥继续干这个活。

可是哥哥却说:“这活我干习惯了,冷不丁改行,我能干啥。”

说的也是,这活出力不假,但自在不受约束,再一个不欠工资,一天一结算。

即然哥哥坚持要做下去,我出钱给他买辆烧油三轮车,就是原来三轮车按上摩托车发动机,这样不用人蹬,省不少力气。

多亏哥哥从农村来城里推三轮车,后来用他攒的钱加上我工资钱,在老家翻盖一栋二层楼房。

90年代初,满村都是灰扑扑的土坯房,我家二层小楼往村口一杵,格外显眼。

红砖墙、大玻璃窗,村里人路过都得停下唠两句:“好家伙,这楼盖得真敞亮,跟城里洋房差不多,晚上点灯跟小太阳似的!”

正因为有这栋二层楼,哥哥很快娶上媳妇。

嫂子住在邻村,不但人长的漂亮,还知书达礼,方圆几里数一数二。

我比哥哥晚两年结婚,老公是中学老师,婆婆家在农村,我俩结婚租房子住。

一年后我有了宝宝,坐月子时,婆婆家农活多不能来伺候我月子。

母亲岁数大了,加上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晕车厉害也不能来伺候月子。

我打算自己照顾自己,嫂子说:“做月子是女人一辈子中大事,做好了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做不好落下一身病,老了这疼那疼。”

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没有合适人怎么办?

嫂子说:“让咱妈帮我带孩子,我去伺候你月子。”

那年侄子才两岁多一点,嫂子丢下侄子,多想孩子,当妈妈以后我深有体会。

可是嫂子没有半点犹豫,简单收拾几件换洗衣服,提一桶鸡蛋,拿一只老母鸡坐车来了。

月子里,嫂子变花样为我做吃的,孩子哭闹她起来哄,怕我抱孩子胳膊疼。

满30天后嫂子不放心,又多伺候我半个月。

听母亲说,等嫂子回家,小侄子都不认识她了。

尽管我经常给嫂子买衣服买化妆品,但这份恩情我终身难忘。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嫂子生二宝,一直在家种田带孩子,我每年春节,照样回老家待几天。

嫂子家年货全是我给买好,侄子侄女衣服也是我大包大揽全买好。

哥哥经常埋怨我:小孩子长个快,买那么多衣服没穿坏小了,你挣钱不容易,以后少买,浪费钱。”

后来两个孩子长大了,我买衣服尺码不合适,这才没管过。

哥哥一直在城里干出租,三轮车早换成货车。

家里农活全落在嫂子身上,当年扎着红头绳、笑起来眉眼弯弯的嫂子,如今成了裹着蓝布围裙的农村妇女。

眼角爬满了被岁月犁出的细纹,曾经纤细的手指布满老茧,腰也在日复一日的弯腰劳作中佝偻下去。

晒得黧黑的脸上,没了少女的娇羞水灵,却多了能扛起生活重担的坚韧,嗓门也练得粗粝,喊娃吃饭、和邻里唠嗑的声音,能穿透整条土巷子。

那年秋收来临,嫂子每晚雷打不动听天气预报,为了抢在大雨前把苞米扒完,嫂子天不亮去地里。

露水大,她穿的鞋底滑,一个不小心摔沟里,当时腰不敢动弹。

她爬着去喊邻居,邻居想给我打电话,嫂子不让,说自己只是扭伤了,休息一下,马上能下地干活。

结果她在炕上躺一天不看强,半夜疼醒了,这才让侄子给我打电话。

接到电话是半夜12点,我顾不上明天要开会,半夜开车送嫂子去医院。

哥哥在市医院接应我俩,经过检查,嫂子肋骨有轻微骨裂,医生让住院治 疗,不严重但身边离不开人。

哥哥天天给人送货,不能耽误工,我要上班没时间,想来想去,我出钱请保姆伺候她20多天。

嫂子出院后,让她在我家养伤,她说不方便,非要回去,没办法,我开车送她回娘家。

临走,我拿出5000元钱,偷偷放在嫂子枕头下,等我到家,嫂子打电话问钱是谁放的。

我说:“这次去大娘(嫂子娘家妈)家走的匆忙,没来得及买礼物,这钱给大娘买点礼物,再留你买点补品。”

电话那头,嫂子哽咽了,只听大娘在旁边说:你这个小姑子心眼好,会来事,可惜爹娘走的早,以后她回娘家,咱要好好对她。”

放下电话,我心里踏实多了,嫂子负担重,不给点钱她才舍不得买吃的。

亲人好比同在屋檐下躲雨,风再大雨再急,互相搭把手、帮衬着,日子才能过得热乎。

来源:清华1004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