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下午4点,重庆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村委会旁的空地上,30多个塑料凳围成一个“同心圆”。村民杜正怀在打包售出当天最后一筐白菜后,匆匆赶到了现场。他口袋里,揣着写满建议的烟盒纸。茨竹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牟联云举起扩音器:“今天咱们要议三件事——种什么、怎么种
5月19日下午4点,重庆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村委会旁的空地上,30多个塑料凳围成一个“同心圆”。村民杜正怀在打包售出当天最后一筐白菜后,匆匆赶到了现场。他口袋里,揣着写满建议的烟盒纸。茨竹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牟联云举起扩音器:“今天咱们要议三件事——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这场被村民称为“关乎着马家村未来”的院坝会,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24万斤牛心甘蓝“救援战”仅仅过去96小时。当牟联云提到“今年,我们要发展烟菜轮作和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时,蹲在角落记录的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继福笔尖一顿,笔记本上洇开一团墨迹——这位村支书清楚,这个决定,或将改写村庄的命运。
丰收的困局:数十万斤牛心甘蓝销路遇难题
时间回到5月15日,海拔800余米的马家村菜地里,青翠的牛心甘蓝层层叠叠铺满山坡。村民马德龙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指掰开一颗饱满的甘蓝,露出嫩白的菜心。
"往年这时候,贩子的车都排到村口,今年一角多一斤还没得哪个要,好多都烂在了地里。"他身后的三轮车上,刚砍下的2000斤甘蓝在烈日下卷起叶边。这样的焦虑,弥漫在整个村庄。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继福的手机里存着两份对比强烈的数据:2024年马家村牛心甘蓝种植面积300亩,今年激增至500亩,产量从40万斤长到了70多万斤;收购价从每斤0.8元断崖式下跌至0.15元。
价格“跳水”:从“金疙瘩”到“烫山芋”
其实,这场危机的伏笔早在播种时就已埋下。2024年,得益于国内餐饮市场对爽脆口感的追捧,牛心甘蓝地头价持续稳定在0.6-0.8元/斤,亩均收益达4000元。"大家都觉得赚了钱,都扩大了面积,哪晓得今年行情这么不好哟。"种植大户李天财坦言。市场规律给了盲目扩张一记重拳。在万州百安港农产品批发市场,凌晨五点的蔬菜交易区挤满各地运菜车,市场商贩张先生说:"这些都是从茨竹乡拉回来的,今年白菜的价格是最近几年最低。而且价格越低越没得哪个要!"更致命的是“信息茧房”。村民冉振刚翻出皱巴巴的记账本:"我们只晓得去年好卖,哪知道今年这么多地方都在种,结果……"
“种植户缺乏对市场需求和价格行情变化的准确把握,往往依据上一年的价格和经验盲目跟风种植,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和预测,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万州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超过80%的种植户通过"邻里效应"决定作物品种,仅6%农户会查询农业部门发布的产销预警。此外,茨竹乡牛心甘蓝种植占比超五成,种植结构的单一性使产业抗风险能力极为薄弱,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极易遭受影响。
24小时“奇迹”:媒体点燃爱心助农接力
5月15日晚9点,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发布的蹲点观察短视频报道《农民数十万斤卷心白销路成难题?》,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报道推出不到24小时,一场爱心助农接力行动在万州迅速展开。
民建万州区委会组织6家会员企业包销6万斤;999餐饮、新世纪等餐饮企业、商超开辟"爱心甘蓝特价区和免费领取区";派米良开通助农专线,大卡车前前后后跑了12趟;代销商不赚差价,免费为村民找销路。这几天,村支书马继福的手机响个不停。“大半夜的,还有企业联系我,说要来买白菜,张口就是2万斤。”
5月19日一早,我们再次来到马家村,碰到了正在地里忙着砍菜的幸大姐。四天前,我们第一次在这里碰到她时,幸大姐还不停“吐苦水”,紧缩的眉头没见舒展过。如今乐呵呵地说:“就剩最后这2000斤了,今天卖了就没得了。”
“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要落在实处。”民建万州区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行动不仅完成紧急纾困,更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不少万州民建会员企业已与马家村签订《农产品优先采购协议》,未来将在订单农业、冷链仓储等方面深化合作。农业专家团队同步入驻,帮助村民规划烟菜轮作种植方案。
截至5月19日,通过民建渠道包销的6万斤蔬菜已全部完成交付,带动其他社会力量跟进采购10万余斤。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继福在交接现场感慨:"这次帮扶既有速度又有温度,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升级的新希望。"此次爱心助农行动彰显了民主党派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民建万州区委会表示,将持续关注农业产业痛点,发挥经济界别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民建智慧"和"民建力量"。(民建万州区委会:李青春)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