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理工,解锁青春的N种可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8:06 2

摘要:超20万人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云游”深圳理工。从智能化的科研实验室到充满人文气息的书院社区,从现代化的教学展厅到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学生和家长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了深圳理工的教学设施和生活环境。

上周日(5月18日)

深圳理工大学迎来2025年首场开放日

当天

近万名学生和家长走进学校

通过校园参观、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

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了

深圳理工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

招生政策、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信息

感受优美的校园环境

超20万人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云游”深圳理工。从智能化的科研实验室到充满人文气息的书院社区,从现代化的教学展厅到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学生和家长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了深圳理工的教学设施和生活环境。

·

在深圳理工大学的校园生活

是什么样的?

就让我们沉浸式体验那些

点亮青春的精彩活动

解码深圳理工覆盖学术深耕、实践创新

人格涵养的立体化“育人密码”

在深圳理工大学,大学时光从来不是单一的课堂与实验室的循环。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这里以“三院一体”育人模式为底色,学院、研究院和书院协同育人,将学术探索、实践创新、文体素养与人文情怀等熔铸于丰富多元的校园活动中。从与诺奖得主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到山野间的毅力挑战;从陶土翻飞的匠人体验,到田间地头的耕作实践。深圳理工让每位学子在多元体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师面对面

零距离对话的大咖同行

上学期,深圳理工大学邀请了诺奖得主Robert Engle、Stefan Hell,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斯卡尔·阿尔卡耶和多位院士走进深圳理工,与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交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Engle与深圳理工大学学生交流

阿斯卡尔.阿尔卡耶院士访问深圳理工大学,与深圳理工学生交流

棋后谢军为深圳理工学生作《人生金牌》讲座

著名作家王蒙开展“语言与文字的艺术”讲座

除了学术大咖,书院还通过名师餐会、名师有约等品牌活动,邀请学术导师、生涯导师或校外名师与同学们进行餐叙交流,2021年至今已累计举办了56场活动,约有110位名师参与其中,覆盖学生约700人次。深圳理工党委书记朱迪俭,校长樊建平,教务长赵伟,生命健康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叶克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美国汉密尔顿大学William R.Kenan荣誉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靳洪刚等此前都曾做客餐会活动,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在轻松的氛围中亲近大师、汲取智慧、触摸前沿、启迪思维的平台。

王树国校长来访,与深圳理工学生进行“名师餐会”,近距离交流

赵伟教授与同学们共进午餐

樊建平校长与同学们饭后合照

朱迪俭书记与同学们共进午餐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与深圳理工大学本科生座谈会

学术无界

把课堂延伸到世界前沿

在深圳理工,学术从不局限于课本与讲台,而是以开放姿态连接全球智慧,让每个学生都能触摸到科研最鲜活的脉搏。

SUAT Tech-Talk科研成果发布会是深圳理工为了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学校“分轨培养”(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生态体系举办的一个系列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点为核心,围绕深圳理工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对应的行业主题,与深圳市各行业协会合作,邀请企业家、投资人、政府代表等共同探讨技术商业化路径。

每期活动,深圳理工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在学术启蒙初期同时介入产业实践,更早地理解技术落地的挑战、直观感受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用产业启蒙的体验为未来创新实践埋下一颗种子。

迄今已举办两届的曙光科学节

是深圳理工“科研新军们”的学术狂欢

今年,17名学生以“5分钟演讲+2分钟问答”形式,与院士同台演讲。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航天科技……这群平均年龄19岁的学生用通俗语言将前沿科技带给大众。活动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尹烨、生命健康学院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等学术大咖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培养同学们学术自信和“让科学走向大众”的表达能力,营造多元交融的学术生态。

挑战与成长

遇见更好的自己

“体育基因”是深圳理工大学书院的鲜明品牌与独特标志。从“曙光1000”运动计划,到“深圳十峰挑战计划”,再到“体育万花筒”系列活动,教育不止于课堂,更蕴含在每一次突破自我的攀登远行中。

“曙光1000”跑步计划是书院学生达成“全人发展”、提升“八大核心能力”这两大书院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书院用“曙光1000”来命名活动,就是希望用“曙光1000”高性能计算机的创业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来鼓舞书院学生:大学四年跑步1000个小时,锻炼坚韧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今年,深圳理工大学正式启动“深圳十峰挑战计划”,鼓励师生发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通过挑战攀登鹏城十峰,达到亲近自然、强身健体、挑战自我的目标。活动还邀请主校区所在地——新湖街道的社区居民开放报名,吸引了社区友邻踊跃参与,让大学的情怀融入社区。

“体育万花筒” 运动打卡项目,涵盖了羽毛球比赛、荧光夜跑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满足了同学们不同的兴趣爱好。通过日常的运动打卡,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丰富了课余生活,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文化浸润

涵养人文底蕴

科技的高度,需要人文的厚度来托举。

深圳理工以艺术实践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构建起“美育+劳育”的双轨育人体系,推出一系列书院素质教育的人文艺术特色品牌活动,从陶坊到音乐室,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审美,生动体现书院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笛声悠扬、素胚生花,同学们在深圳理工大学住宿式书院驻院学者、国家二级制瓷技师、陶笛艺术指导教师刘烨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场充满人文美学的沉浸式陶艺课;春分时节,书院的共享厨房里举行了一场春饼宴,同学们烙饼、炒菜、卷饼,品尝着“春的滋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你在傍晚时分漫步书院,可能会看到用国际象棋或用围棋对弈的学子,可能会听到如泉水叮咚般清脆悦耳,流淌在心间的钢琴演奏……人文艺术不是学生成长的“点缀”,而是教育的底色,如同水和空气,无声浸润滋养学生的身心。

社会实践

知行合一与成长担当

深圳理工大学依山而建,本科生们居住的书院就在山脚下。每当夕阳西下时,总有一群学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业后,自发地扛着锄头、铁锹等农具,出书院后门,沿山道来到一块“农田”前,开始种地。同学们将它命名为“袁小田”。

在他们每天挖排水沟、搬运石块、改良土壤的劳作下,这块“农田”从一块满布石头、瓦片和烂木头的荒地,蜕变得沟壑规整、焕发红土色泽,同学们还在这里种下了中华木绣球、蓝莓树、无花果树、金桔树等树木,以及番茄、野生草莓等果蔬作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种植实践,运用专业知识优化种植技术,也在耕耘中感悟生命成长的力量。

此外,同学们还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以行动诠释奉献。目前,深圳理工袁庚书院的本科生已全员注册为书院志愿服务队的成员,达成了“全员志愿者”的小目标!此外,去年10月,书院本科生还全员考取了“初级救护员证”,完成“全员救护员”的成就。曙光书院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开展“漾行计划”暑期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无偿献血活动、“幸福菜园”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服务队于2022年、2023年被授予“深圳无偿献血公益爱心单位”称号。

在深圳理工,没有“固定剧本”,只有“无限可能”:你可以是学术赛场上的挑战者,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可以是运动场上的追风者,也可以是公益事业的践行者。这些看似不同的轨迹,最终都将汇聚成同一个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深圳光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