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椎间盘突出,腰疼得厉害,夜不能寐。做手术?老人有些犹豫,经病友介绍,找到了张建海。“治过一次后,疼痛明显缓解了,对于我这把‘老骨头’,足够了。”就此,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老张的腰痛得到了有效缓解。
张建海为患者进行神经射频治疗
85岁的老张在家人陪同下特地从江苏赶到上海,他要找的正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张建海。
老张椎间盘突出,腰疼得厉害,夜不能寐。做手术?老人有些犹豫,经病友介绍,找到了张建海。“治过一次后,疼痛明显缓解了,对于我这把‘老骨头’,足够了。”就此,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老张的腰痛得到了有效缓解。
疼痛科,一个相对冷门的科室,不少患者都曾在其他科室转过一圈,仍未获得满意疗效,才选择到此“最后一搏”。这也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国内发展至今不过30多年,许多患者甚至医生对其认识仍不多。
“医学和解除病痛密切相连,医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在张建海身上,这句话得到了更具象的体现。
从幕后到台前,疼痛并非忍忍就过去了
在我国,疼痛学起步较晚,也因此,大众对疼痛科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患带状疱疹了,患者会想到皮肤科;得了晚期肿瘤伴发癌痛,总想着先去肿瘤科看看,罹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都只想到内分泌科。”张建海说,很多人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只要把病治好了,疼痛就会消失。其实不然。
早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逾3亿,并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增长。
“超过三个月的疼痛就被称为慢性疼痛,会使人出现睡眠紊乱、食欲缺乏、精神崩溃等。”2019年,还是麻醉科医生的张建海接到一个新任务,筹备麻醉科亚专科——疼痛科。
“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很有必要。”转型疼痛科医生,张建海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他说,医院里总有些患者,受疾病折磨、痛苦难忍,可在各科室间转来转去,也没转出个好方法。还有一些更遗憾的例子,有的带状疱疹患者早期没有重视,疼就忍着,直至拖成后遗神经痛,治疗愈发棘手。
张建海还记得,一名78岁的老人特地从外地赶来找他。当老人露出颈部时,张建海忘不了眼前这幕:带状疱疹发病部位被衣领一直磨蹭,老人的整块颈部皮肤都溃烂了。
“我们冒着感染的风险,为他进行了注射治疗并嘱咐坚持换药。一周后,老人的伤口慢慢恢复,我们后续进行了射频治疗,他的疼痛终于得到了控制。”张建海说,如果在疾病早期介入,通过神经阻滞治疗给予神经修复的机会,不至于发展到这个地步,受这么多罪。
不仅止痛,更关注人的感受
可转变大众对于疼痛的认识并非易事。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患者觉得疼痛治疗就是打封闭针,哪里疼就打哪里,而且采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效果差且有明显副作用。”张建海解释,如今的疼痛治疗首先得明确病因,再进行精准的病变靶点针对性治疗,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大、中、小关节腔注射以及星状神经节等植物神经调控等。可见,疼痛诊断和治疗已向着多模式、个体化方向发展。
张建海仍记得经他射频治疗的第一位患者,那是一名钢琴老师,患了带状疱疹两周后,主动找到了疼痛科门诊。“接受完射频治疗后,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感到自己重生了。”
“我们过去更多按照发病位置设立科室,最终的目的是把病治好。但疼痛科不一样,它遵从的是另一套逻辑,它关注人的感受,这是我觉得医学进步到今天,更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张建海认为,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更多人了解疼痛科的存在,“我几乎每个月都会走访一两个社区,去推广慢性疼痛的治疗理念,纠正大众误区。”
张建海参加社区义诊
第二步则是加强年轻医生的培训。“培养一名麻醉新人,一般三个月到半年就能基本胜任日常工作,可疼痛科的学习周期更长,其关键在于,疼痛的诊断十分复杂。”张建海举例,以腹疼为例,吃坏了可能腹痛,胆囊炎、阑尾炎、肠梗阻也可能引起,甚至是神经问题、肿瘤问题等都可能引起此类症状。
张建海就遇到过一个案例,患者就诊时只说是活动后小腿疼痛,可在多个科室做了CT、MRI等不少检查都没查出问题,最后到门诊经超声扫查发现是胫神经的神经鞘瘤导致,给予局部治疗后症状立即缓解。
“你不能要求患者按照教科书生病,而几乎每一种病都可能引起疼痛。”张建海说,疼痛科医生需要经验积累,尤其面对一些罕见疾病,“疼痛科不仅是一个止痛的科室,更是一个诊断和治疗的科室。”
将疼痛治疗带去北非,为一批患者疏解痛苦
细看这名80后医生的履历,着实丰富。不仅在上海,张建海的治病足迹还远至海外,将疼痛治疗带向北非大地。
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张建海担任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尽管在摩洛哥的本职工作是临床麻醉,但张建海经常会碰到摩洛哥当地居民、在摩华人被脊柱、腰腿痛等慢性疼痛困扰,他总会第一时间提供专业诊疗意见。有一位华人饱受肩周炎折磨,可始终没找到好的治疗之法,张建海看诊后为他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的关节腔注射治疗,很快,疼痛缓解了。诸如此类的病例有很多。
“出行前,我给自己定了11项计划,最终超额完成。”援外期间,张建海不仅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还做了很多创新工作,比如,组织面向当地华人的健康义诊,编写阿拉伯语、法语、英语等多语种疼痛科普手册等,为一批患者解决了疼痛困扰。
如今,随着疼痛科的发展迈上正轨,张建海也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当患者得了一种病能第一时间想到疼痛科,让老百姓更加了解疼痛科,当然,这还需要很多疼痛学科人的努力。”
作者:李晨琰
文:李晨琰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