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入选全国十佳案例!川剧《金子》艺术生命力缘何持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8:34 2

摘要:有着“中国戏曲里程碑”之誉的川剧《金子》,近日再获国家级殊荣。5月22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获悉,刚刚结束公示的戏曲创作优秀案例评审结果显示,重庆市川剧院报送的《川剧<金子>:在保留经典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案例,成功入选“优秀保留剧目复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有着“中国戏曲里程碑”之誉的川剧《金子》,近日再获国家级殊荣。5月22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获悉,刚刚结束公示的戏曲创作优秀案例评审结果显示,重庆市川剧院报送的《川剧<金子>:在保留经典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案例,成功入选“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十佳案例”。

川剧《金子》剧照。记者 熊明 摄

《金子》问世于1997年,作为话剧作品戏曲转化的代表作,曾入选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并斩获了包括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在内的35项大奖(其中国家级大奖18项)。这部“渝字号”戏剧精品,是如何在近30年的打磨提升中不断锤炼成经典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场戏剧改革铸就“戏曲里程碑”

川剧《金子》改编自曹禺先生的著名话剧《原野》,被中国戏剧界认为是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戏曲化、地方化、个性化的代表作。问世近30年来,除了囊括35项各类大奖外,还曾赴英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众多城市巡演,迄今累计场次已达700多场,让各地观众感受到巴渝艺术的动人力量。

著名戏剧家魏明伦曾表示:“新时代重庆川剧大发展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在整个川剧界的领军人作用;二是经典作品《金子》的横空出世,为当代川剧树立了新的丰碑。”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更是点赞:“《金子》最杰出的成就是它的深刻性和艺术完整性。《金子》在现今戏曲作品中的地位大体上可以相当于《茶馆》在话剧中的地位,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堪称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

川剧《金子》剧照。记者 熊明 摄

“《金子》的成功其实源于我们重庆市川剧院的一场戏剧改革实验。”“三度梅”得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是《金子》的领衔主演,曾凭借在剧中的精彩演绎二度摘梅。她回忆,1997年1月,编剧隆学义根据曹禺同名话剧创作了川剧现代戏《原野》,这是川剧《金子》的初始版本,经过修改打磨,1999年演出了新版,刚一面世,便似在戏剧界扔下了一枚“炸弹”:其大胆创新为业界人士交口称赞——6个人一台戏,打破了戏剧舞台艺术“戏不够人来凑”的弊病,唱词无限生活化,充满民间“野趣”,女声中还能听出流行乐的味道。

这场川剧改革实验至今让沈铁梅振奋,“川剧曾面临低谷,但我们一直在坚守,创排《金子》时我们只想着一件事,就是打造好听的川剧,留住观众。”她在《金子》里融入了邓丽君柔美甜润的气声唱法,其中一段是男主角仇虎死后,在无伴奏之下用哭腔吟唱的一段山歌——“郎是山中黄葛树,妹是树上常青藤……”,每次演出都让观众泪目。正是从《金子》开始,重川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如今已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戏曲领军院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锤炼经典

问世近30年来,川剧《金子》常演不衰,不断征服观众和专家,一步步向经典化迈进。它是重庆文化界公认的“渝字号”戏剧精品,也是整个川剧界认同的新坐标式作品。正如魏明伦所言,“这个戏囊括了戏剧界所有大奖,获奖最多、级别最高、反应最强烈、评价最一致!”而中国剧协原副主席、著名编剧罗怀臻则表示,《金子》是以沈铁梅为代表的艺术家为当代戏曲做出的贡献之一,为当代戏曲提供了一种可供参照的样本。

戏剧评论界普遍认为,川剧《金子》能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主要原因在于沈铁梅等6位演员,在千锤百炼中淬炼而成的精湛表演艺术,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以及为文学、话剧,尤其是现当代文学、话剧的戏曲化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特别是沈铁梅对金子的塑造,探索出了一条传统程式表现当代人物的典范。

“戏曲表演离不开程式,而传统程式表现现代戏很难,像《金子》这样的现代戏就更需要巧妙地化用许多传统戏曲的程式、技法,并最终落到人物的情感上,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情感的表现服务。”沈铁梅表示,越是动人的舞台表演,越来自于演员对生活的理解、提炼之后对传统程式的重组或创造。同时,表演细节决定艺术的品质,演员的唱腔、动作、眼神甚至呼吸,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怎么配合,都需要精心设想、反复琢磨,展现中国戏曲恰到好处的每个细节,才能让舞台美学更加高级,更有感染力。而这些种种努力,就是新时代中国戏曲经典化之路必须遵循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戏带人以人传剧实现传承创新

优秀剧目要成为留得住的经典,离不开一次次复排提升。怎样把剧目传承下去?怎样在传承中创新?怎样在创新中弘扬川剧艺术精粹?怎样培养经典剧目青年接班人?几十年来,为《金子》常演常新输送新鲜血液成为重川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身为原版主演、艺术总监兼副导演的沈铁梅,对复排质量和传承教学方式、传承过程亲自把关,要求演员们熟读剧本,深入体验角色,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情绪等等各个层面关系。

她介绍,重川主要通过“以戏带人,以人传剧”的方式,为青年演员排演青春版《金子》。先后有20余名青年演员成为剧目的接班人,在传承剧目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剧目的影响力和活力。此外,川剧《金子》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6位《金子》剧组的原版老师,毫无保留地将20多年来的演出经验、艺术理念、表演技艺传授给在川渝地区招收的20名学员,为经典剧目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秀青年演员在《金子》排演中得到成长历练。记者 齐岚森 摄

“我们看到,青春版《金子》的复排,以及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让一批‘金子’‘仇虎’‘焦母’等青年川剧表演人才在川渝大地成长起来,他们将在《金子》排演中的所学运用到今后其他剧目排演中,从《金子》出发,为更广泛意义的川剧艺术的发展植入了‘造血干细胞’。”沈铁梅表示,传统戏曲主要通过口传心授传承,青春版《金子》也采用老师和学生“一对一”传承模式,“80后”“90后”的优秀青年演员们充满活力与激情,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表演中,为经典注入了青春的气息。在传播方式上,青春版《金子》还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多元化传播,为川剧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大量年轻观众群体。

“通过不断复排提升,年轻演员在演出中进步和成长,年轻观众群体在不断壮大,他们共同为川剧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沈铁梅说,《金子》的实践探索,是川剧自己的收获,也为兄弟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传统戏曲一定要在保留经典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让川剧这颗戏曲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