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针一线纳乾坤,一鞋一履传匠心。”在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联升”)的工作间里,80后非遗传承人徐文浩正手持银针,专注地在千层底上穿梭,传承百年的制鞋技艺在他手中焕发新生。作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文浩用十余年
“一针一线纳乾坤,一鞋一履传匠心。”在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联升”)的工作间里,80后非遗传承人徐文浩正手持银针,专注地在千层底上穿梭,传承百年的制鞋技艺在他手中焕发新生。作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文浩用十余年时间,将传统手工制鞋技艺与现代创新理念深度融合,为非遗文化传承开辟出全新路径。而在刚刚揭晓的2025“北京榜样·青年榜样”人物榜单中,徐文浩荣耀登榜,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深耕非遗传承事业的有力褒奖。
扎根非遗沃土 匠心铸就传承之路
出身于布鞋世家的徐文浩,自幼便与传统制鞋技艺结下不解之缘。2012年,他正式加入百年老字号内联升,从最基础的制鞋工序学起。“刚进厂时,每天要重复几百次纳鞋底的动作,手掌磨出血泡是常有的事。”徐文浩回忆道。凭借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执着,他迅速掌握了布鞋制作的全套技艺。2014年,他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凯英为师,经过三年系统学习,于2017年顺利出师,正式扛起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传承的重任。
为了让传统技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徐文浩主动学习现代制鞋技术。他参加陕西科技大学鞋履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系统学习数字化设计等前沿知识。“传统技艺不能故步自封,只有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找到新的生命力。”徐文浩说。
深耕技艺研究 填补历史文化空白
作为非遗传承人,徐文浩深知保护和挖掘传统技艺的重要性。他将目光投向失传的布鞋制作技艺,致力于填补历史空白。在研究清代朝靴制作工艺时,他通过细致拆解民间藏品,发现传统“千层底”的奥秘:近千层草纸叠加,外覆驴皮并包裹布料,这一发现揭开了“千层底”名称的由来,丰富了布鞋文化内涵。更具突破性的是,他成功复刻了三寸金莲制作技艺。面对无实物样本的困境,徐文浩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多位退休老工匠,最终确定复刻流程。在此过程中,他大胆创新,将高跟鞋钩心技术融入千层底布鞋,开发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的千层底高跟鞋。这一创新不仅打破了千层底布鞋的形制局限,更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为传统技艺开辟了新市场。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赋能传统工艺
在徐文浩看来,创新是传统技艺发展的关键。作为内联升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他主导设备改造与技术研发工作。针对现有耐磨机不适用于布鞋生产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反复测试、改装,最终成功提升设备性能,使生产效率提高30%。同时,他深入研究鞋品国标检测,为千层底布鞋制定专属测试标准,确保产品符合现代市场需求。
在专利研发方面,徐文浩成果丰硕。他发明的“一种千层底组合与布鞋”,通过后跟插掌设计增强足弓支撑和减震效果;“一种鞋内长度测量装置”则解决了手工测量误差大的难题。这两项专利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更推动了传统制鞋工艺的标准化进程。此外,他还带领团队探索新材料应用,开发出多款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的布鞋产品,受到市场广泛欢迎。
拓展传播渠道 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除了专注技艺传承与创新,徐文浩还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普及。他牵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走进幼儿园、中小学和高校开展技艺展示30余场,惠及2000余名师生。在校园里,他不仅展示精湛的制鞋技艺,更通过生动讲解,让年轻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在社区层面,徐文浩深入各街道开展非遗宣讲,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和首都文化建设。在国际交流方面,他于2018年赴俄罗斯参加中外非遗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制鞋技艺的魅力。“非遗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通过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徐文浩说。
从传统工艺的坚守者,到创新发展的开拓者,徐文浩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在他的努力下,有着百年历史的千层底布鞋不仅守住了文化根脉,更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之路。正如他所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千层底布鞋不仅是一双鞋,更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记者任钗宁文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