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龄 杨荣森 | 邛崃照相业简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8:50 2

摘要:邛崃正式开第一家相馆是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老板是任大林,邛崃人。相馆开设在里仁街(现文君街)15号,名称叫华美日夜照相馆。馆内附设镶牙馆。相馆用的是木制三脚架相机,架在地上约一米高一点,与现在木制三脚架相机基本相同。不同点主要是:镜头长约十公分,光圈是

民国初年有一个外地来邛崃搞机械,名叫汤茂久的人,来时带来了一部相机,这就是第一个在邛崃照相的人。后来他在邛崃收了个徒弟叫屈文清。

1945年,熊永龄(左一)发蒙读书时留影。

邛崃正式开第一家相馆是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老板是任大林,邛崃人。相馆开设在里仁街(现文君街)15号,名称叫华美日夜照相馆。馆内附设镶牙馆。相馆用的是木制三脚架相机,架在地上约一米高一点,与现在木制三脚架相机基本相同。不同点主要是:镜头长约十公分,光圈是个约五公分大的圆形铜片,铜片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有点像盖蜂窝煤炉的盖子。照时由摄影师左右转动,直至找到适合的洞孔为止。然后调焦,上好片子。上好片子后再用一个较大一点的盖子盖上。此时摄影师招呼被照相的人“注意,不动”,随即便灵敏地用手揭开那个罩在外面的盖子进行感光,约三秒钟左右完成;或同时点燃镁光灯,这种方法可瞬间完成拍摄。当时用的片子不是胶质的,而是用玻璃做基质,涂上感光材料,名为硬底片,或称玻璃底片。

当时照相是比较贵的,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人是不会照相的。

晚上把感了光的底片取出,在全黑中进行显影。工作前先把显影药水和定影药水配好,洗底片计时是用点香的办法来完成,一般为一柱香左右(约半小时)。洗底片时还须要不断翻动,以防把底片洗花。估计洗的时间差不多了,就恍动香头,利用它那暗红色的微光来观察被显影底片“黑”的程度,如认为可以了,就仍然在黑暗中把已洗好的底片拿到清水中淘洗一下(停显),随即放入定影液中定影。用手翻动约五分钟完成(称为定穿了,即是把没有感光银粒通过定影药除掉)这时用清水冲洗底片,因当时没有自来水,所以就只好用面盆盛清水淘洗来代替,大约更换七次水后捞出,晾干,第二天再用玻璃刀划开底片后装袋,进行修底后便可印相了。

印相是在暗室内把底片和印相纸叠对好,装在一个特制的晒盒里,拿到室外感光,之后复回暗室,取出已感光的相纸,放在显影液里显影,待影相显出来深浅满意后,经清水淘洗放入定影液定影,约半小时便可取出漂水,然后一张张贴在用滑石粉擦过的玻璃板上上光,干后取下,修相。整个照、洗、修、印、描、裱、裁(剪)七道工序便算全部完成。

当时照相是比较贵的,一般人是照不起的,只有有钱人家才能享用。照一张一寸的相大约需要五升米(16市斤)的价值。

一般老百姓是照不起相的。光顾照相的大多是城里中小学生。

1928年,四川军阀混战时期,成都城防司令李柱东(抗日名将李家钰的三弟)在邛崃砍土匪头子石肇武的脑壳时,就是由当时“华美日夜照相馆”照的相。

1931年,邛崃南街徐朝清从上海买回一部木制三脚架照相机,逢三、六、九在邛崃南街中段不固定地点照相,有时也下乡流动照相,逢一、四、七赶平落坝照相。

1935年,平落人郑显武在邛崃兴贤街与里仁街口相对处的济民医院内开设西餐厅,并附设照相。1937年七七事变后,申言为了不忘国耻,遂改名为“七七相馆”,迁到老公园内(现文君井园林)。当时除了七七相馆外,县城里还先后出现了:

二我相馆,地址在北街,老板郑子仁(郑显武胞兄,平落人)。

如真相馆,地址在西街,南岳巷附近高家院内,老板王明俊,红光人。

光明相馆,地址在兴贤街,老板王光谦。

真丽相馆,地址在新公园,老板张先敏和他的父亲。

1957年8月16日,如真摄影社为邛崃百货公司先进单位财会股拍的留影。

此时城内相馆虽已发展到五家,但顾客并不多,因价格较贵,一般老百姓是照不起相的。光顾照相的大多是城里中小学生,而且以照五分相的居多(五分相即一寸相的一半),少数有钱人家,如祝寿或设灵堂等还要到相馆把相片放成一尺二寸大,那就更贵了,大约需要两石米代价(约640斤)。

各家老板一般都不具体担任照相、洗相、修相等操作,技术工作都是从外地聘请来的技师担任。技师工资是比较高的,每月工资大约是两石米价值。

1945年底,七七相馆首先开设古装化装照相,当时由临邛大戏院画师郭依平夫妇开始。郭的妻子郑百灵(戏院名旦角)照有天女散花相,二人还合照书生小姐相,都放大着色陈设在七七相馆门市内。从此,七七相馆便开设了古装化装照相。不久外地来了个徐香村的画师,七七相馆请他画布景,起初是黑白二色的,过不久又改为画彩色水粉画布景。从此,邛崃各家相馆便开始相继使用布景照相。解放后各家改用油画布景,布景都是在成都买的。

公司合营后,邛崃的五家相馆便合并成了一家。地点设邛崃东街,改名为人民相馆。图为1958年4月29日人民相馆为邛崃县商业局全体人员拍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的照相业归口为特种行业,要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开业。上税是比较轻的,因作为服务行业对待,所以纳税率才为营业额的百分之三。

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照相业也和其他私营工商企业一样公私合营了。因此,邛崃的五家相馆便合并成了一家。地点设邛崃东街,改名为“人民相馆”。合并后的主要成员有:薜志伟,王明俊,朱国章,杨宇乾、黄国栋、雷云熙、王忠恕,林大成、何从林、陈天材、周泽高、刘仁德、杨朝俊等。公方代表张西尧任经理。馆内设会计、保管、出纳各一人。工资每月36元。工资标准是根据技术、工龄来定的,一般差别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曾作过几次调整,基本上是根据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主要是以国家单位工资级别作参照。

1959年2月9日,邛崃一个普通家庭的新年合影。

当时照相的价格是:照一寸相0.25元,后提价为0.30元。1960年,提为0.36元,1970年提为0.40元,1980年提为0.50元。后逐步提价为每一寸为:1元,1.5元,2元,3元,4元,直至1997年照一寸为5元。

1980年以前邛崃还没有彩色照相,彩色都是着色。着色是用一种特制的透明水彩,如画水彩画一样用小毛笔直接涂在相片上,着色价格较低,着一张相大约是加印一张相价格的二分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文化的逐步普及,照相已不是像从前那样少数有钱人家才能享用的了。顾客已普及到一般群众,如单位工作人员、工人照工作证相,学生照毕业相,解放军照参军纪念相,农民照全家福相,还有照结婚相的,朋友间照留念相的等等。

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县城里才有照相馆,解放初期平落镇出现了第一家照相馆。发起人杨荣森,平落人,因自幼爱好美术,在1944年底经平落人、邛崃文化名流黄绍祥介绍,到邛崃七七相馆学照相。当时才十四岁,临解放他购得木质旧三脚架相机一部,解放后就在自己家(平落长庆街)开始小本经营照相。1953年与名中医张英吉之女张永莲结婚,从此夫妻靠经营照相为生,并请师兄郑本吾帮忙。1956年公私合营时,三人都纳入集体改为公私合营,相馆命名“新华照相馆”。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80年以前邛崃还没有彩色照相,彩色都是手工上色。

起初平落相馆设在台子坝拐角处植永铭老师家,铺面一间,设橱窗和开票处,楼上较宽,两间设照场,一间为工作室,一小间为印相室,一小间为暗室。一直到1966年因相馆积累有些资金,便选地在鱼市上大河边修砌河坎,自修房子六间半。临河设栏杆,开一侧门便可直接拍摄大桥桥影。因为是天然大布景,所以自然就成为平落一大景点。

粉碎“四人帮”后,邛崃照相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几乎普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到1977年,全县城乡大小照相馆就有四十多家,仅城关境内就有十三家。各类相机比比皆是,成为人们节日,婚庆不可少的工具。

一直存在的平乐相馆。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