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去广州药交会逛了一下,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会场上依旧人山人海,但是感觉好品种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心态变化,第一次感觉有些展台看一眼就没有像继续探索的欲望。但话说回来,一些化药展台,看品种都是一些很普通的普药,没有独家品种,也不是大厂,但感觉在药交会上总能看到
这两天去广州药交会逛了一下,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会场上依旧人山人海,但是感觉好品种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心态变化,第一次感觉有些展台看一眼就没有像继续探索的欲望。但话说回来,一些化药展台,看品种都是一些很普通的普药,没有独家品种,也不是大厂,但感觉在药交会上总能看到一些这样的展台,不知道这些企业是通过什么样的服务找到合作伙伴的。
今天早上听了一场关于创新药医保商业化的讲座,有个概念我是第一次有了切身体会——是关于药物经济学测算的,泽布替尼开展了和伊布替尼的头对头临床试验,并且取得了优效的试验结果。但这个临床试验的结果读出是在泽布替尼医保谈判之后,所以BIC药物在医保谈判的时候,价格和当时的伊布替尼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异。如果在头对头打败伊布替尼之后进行医保谈判,那医保支付标准有可能要高一些。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什么时间国谈的问题,目前医保准入对于大多数创新药的商业化来说还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和竞品的上市时间拉不开距离,如果竞品进了医保而自己没进,那也许就是决定生死的事件,参考第一个国产PD-1特瑞普利单抗被第一个进入医保的PD-1单抗信迪利单抗商业化上超越(虽然也有适应症拓展的问题,但医保身份在落地后第一年带来的支付加持和医疗端准入加持不可小觑)。但现在又有多少企业会在首发适应症的时候就选择和主流治疗方案进行头对头临床试验呢,医保谈判的时机有的时候企业也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的。
然后想聊一下关于处方药这种严肃医疗和大健康产业之间的次元壁,今天中午去营养展转了一圈,明显感觉展馆里的企业有非常大的分化,传统的企业很多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有些企业已经把直播间搬到了会场,边直播边参展,积极拥抱新兴渠道。而且还有一个对我来说是开眼界的事情,以前的大健康产业的贴牌主要还是国内企业,现在看到了海外企业来设展,也在开展贴牌代工活动(不排除这些企业背后的老板就是以前国内搞保健品贴牌的)。
设想一下,未来我们在线上跨境电商渠道买到的国外保健品,是在海外生产的,但实际上这个品种的“持有人”是国内的某个实体,绕这么一圈成本提升了很多,渠道也相对受限,为什么这么做关键的点我觉得需要想清楚,未来的大健康产业的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和消费意识的崛起,但我更倾向于一种说法——未来驱动自身业绩提升的可能是优质的产品,以前我们做药关注产品力,未来如果我们做大健康更要关注产品力。也许同样的一个可以作为保健品原料药的成分,剂量、工艺等等都有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好的产品可能被埋没,但未来应该是小概率事件。
随想随笔,欢迎交流
来源:狂想回归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