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撑起中国粮食安全的金色脊梁与种粮地区的困境与思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9:50 2

摘要:又到了一年麦收时节,河南大地一片金黄。收割机在广袤的麦田里来回穿梭,切割、脱粒一气呵成,饱满的麦粒如金色的瀑布般倾泻而出,被装入袋中,承载着丰收的喜悦。这样的场景,在河南已经上演了无数次,河南小麦,早已成为这片土地的骄傲,更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河南小麦:撑起中国粮食安全的金色脊梁

又到了一年麦收时节,河南大地一片金黄。收割机在广袤的麦田里来回穿梭,切割、脱粒一气呵成,饱满的麦粒如金色的瀑布般倾泻而出,被装入袋中,承载着丰收的喜悦。这样的场景,在河南已经上演了无数次,河南小麦,早已成为这片土地的骄傲,更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河南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担当

河南,地处中原,是农业大省,也是小麦生产大省。这里的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700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还多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每吃四个馒头,就有一个来自河南小麦。

河南小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自然条件是重要因素。河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特别适合小麦越冬;土壤多为肥沃的黄土地,尤其是周口、驻马店等地的冲积平原,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普及也功不可没,从播种、灌溉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年6月麦收季,数万台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轰鸣,一天就能收割几百万亩,场面蔚为壮观。

除了产量高,河南小麦的品质也堪称一流。“郑麦”系列品种闻名遐迩,如郑麦366、郑麦1860,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特别适合制作面条、馒头等面食。为了满足不同食品加工需求,河南还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培育出强筋小麦、弱筋小麦等品种,真正做到了“一粒小麦闯市场” 。

从田间到餐桌:强大的粮食加工产业

河南小麦不仅养活了本省近1亿人口,还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支撑起庞大的粮食加工产业。在河南,从田间到餐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以想念食品、白象方便面等为代表的食品企业,依托河南优质小麦资源发展壮大,生产出的各类食品畅销全国。数据显示,河南拥有规模以上小麦加工企业1209家,生产了全国五分之二的方便面、五分之三的汤圆、十分之七的水饺,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河南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 。河南速冻食品创制技术国内领先,小麦制粉工艺国际先进,同时积极开发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新产品,有效延长了小麦产业链 。

在小麦深加工领域,河南也走在了前列。小麦经过加工,不仅可以制成面粉、麸皮,还能进一步转化为方便面、饺子等主粮食品,以及A淀粉、(B、C)淀粉、谷朊粉等产品。这些产品又可以继续加工,生产出葡萄糖、果糖液、医药级结晶果糖、赤藓糖醇、烤麸、植物蛋白肉、植物功能性肽等 。就连淀粉生产过程中的废水,也能变废为宝,制成生物饲料;废水治理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沼渣和小麦清理过程中的下脚料以及秸秆,还能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真正实现了小麦资源的“吃干榨净” 。

高标准农田建设:守护粮食安全的根基

粮食安全,根基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河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新乡平原示范区师寨镇高标准农田万亩核心区,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大型平移式喷灌设备缓缓移动,为小麦提供水肥“营养餐” 。地头的智能墒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麦田干旱程度,昆虫雷达能远距离监测迁飞性害虫运动轨迹,科技让种田变得越来越轻松、高效 。

截至目前,河南已建成8585万亩高标准农田,并高质高效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78万亩,探索形成了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机制,亩均提高粮食产量150 - 200斤 。今年,河南还将新建45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

在种业创新方面,河南同样成绩斐然。位于中原农谷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利用冰草与小麦远缘杂交创制的小麦新品系普冰资300,较对照增产15%以上 。河南高位布局中原农谷建设,已吸引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4家种业企业正式入驻,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郑麦379等5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新麦58、郑麦918先后以1618万元、1918万元成功竞拍,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 。自2009年以来,河南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全国小麦育种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11个,河南占5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对增产的贡献率接近50%,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玉米、芝麻、西甜瓜、辣椒等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 。

种粮地区的困境与补偿机制的思考

河南小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粮食生产背后,种粮地区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方面,粮食价格相对较低,农民种粮收益不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谁来种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粮地区往往承担着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一些地区甚至成为贫困地区或低收入地区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种粮地区补偿机制势在必行。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其次,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种粮地区进行经济补偿,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产业发展,缩小种粮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 。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让粮食主销区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实现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平衡 。

河南小麦,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也是河南农业的金字招牌。在未来,我们期待河南小麦能够继续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也希望种粮地区面临的困境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通过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让种粮地区和农民真正受益,共同守护好中国的“饭碗” 。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