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后重启 谷歌眼镜能终结手机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9:54 2

摘要:重头戏自然一个接一个,但无论是新的推理AI模型Gemini 2.5 Pro,还是引入Gemini 2.5后的Google AI搜索,都可谓是正对OpenAI的“直击球”,防守意义多于进攻,而最后环节出现的AI眼镜,却让我再次看到谷歌在新时代依然追求“伟大”的野

这次它能“看”得更远吗?

作者/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编辑/ 王昕 孙妍

北京时间2025年5月21日凌晨,Google I/O 2025大会如期开幕。

重头戏自然一个接一个,但无论是新的推理AI模型Gemini 2.5 Pro,还是引入Gemini 2.5后的Google AI搜索,都可谓是正对OpenAI的“直击球”,防守意义多于进攻,而最后环节出现的AI眼镜,却让我再次看到谷歌在新时代依然追求“伟大”的野心。

整整十年,一张放大至真人大小的照片始终摆放在报社入口处。这是一张时报在2013年为当年上海书展拍摄的封面照,主题为“移动浪潮下的电子阅读”:几位年轻人或捧书苦读,或手拿Kindle,而站在最前面的年轻男孩,却双手插兜,戴着一副眼镜。

这是一副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由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发布的AR眼镜。尽管随着2015年谷歌停止投入,谷歌眼镜被认为是一次失败的商业尝试,但时至今日,新一轮AI/AR眼镜的所有想象,还未能超出13年前的理念:解放双手,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无缝融合。

2014年《IT时报》曾组织现场体验谷歌眼镜,粉丝们爱不释手

在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2012年,谷歌便大胆地将计算设备从口袋转移到了脸上。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媒介本身的形式、规模和节奏,将真正改变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谷歌眼镜的失败,固然有当时技术和硬件能力的不足,也由于其所传递的“讯息”过于超前和复杂,超出了当时社会和用户心智的承受范围。

比如,在移动互联网还未普及、视觉识别刚刚走出实验室的当时,相应的隐私保护手段少之又少,谷歌眼镜内置的摄像头,引发了人们对其时刻记录能力的担忧,无论使用者是否用它在录像,这种形式上的侵入感,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不适,而这直接影响了谷歌眼镜的商业化进程。

除了隐私担忧与社会接受度低,谷歌眼镜以“一己之力”,暴露出AR眼镜领域所面临的几乎所有核心挑战:电池续航不足、硬件设计笨重与不适、缺乏“杀手级”应用、高昂的成本、视觉生理挑战(如辐辏调节冲突)……某种程度上,这些“试错”为后来者提供了明确的研发方向。

13年后,谷歌不再是AR/AI眼镜的先行者。Ray-Ban Meta Smart Glasses是当今最成功的AI眼镜,去年面世以来,销量近200万;中国“百镜大战”即将打响,前有先下场的中小品牌,如雷鸟、闪极等,后有华为、Rokid、联想、百度以及小米等大厂虎视眈眈;至于苹果,更是被认为在Vision Pro之后还藏着大招。

谷歌还能做什么?它的野心或许从新一代眼镜的命名中可见一二。

和13年前不同,谷歌并没有直接推出自己的设备,而是先发布了一个为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和虚拟现实开发的平台Android XR,然后才是两款基于Android XR的第三方设备,包括对标Apple Vision Pro的三星Project Moohan和Xreal的Project Aura。

“Aura”的字面含义是“氛围”或者“光环”,和原先的“Glass”相比,要抽象得多,也更具诗意和想象空间。它似乎暗示了新一代AI/AR眼镜不再仅仅是纯粹的硬件,而是更注重打造一个能够智能感知现实世界、虽无处不在却无感融合的生态系统。

显然,谷歌希望能复制Android 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功,正如过去十几年间发生的那样,而XR设备的“安卓时刻”,是其对未来环境计算和空间计算平台的一次战略性布局。

从技术层面来看,一切似乎已就绪。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微型LED和光波导技术使得AR眼镜能够实现更高亮度、更高分辨率、更宽视场角,且显示效果更节能,同时保持镜片的高透明度;而专为XR设备设计的低功耗、高性能芯片(如高通的骁龙XR平台)已经问世,它们能够处理复杂的AR渲染、传感器数据和AI计算,同时显著降低功耗和发热。加上更小、更精确的摄像头、深度传感器、眼球追踪和手势识别等技术,使得AR眼镜能够准确感知环境、理解用户意图,并实现自然的交互。

当然,续航仍是挑战,但随着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以及更高效的组件和电源管理算法面世,AR/AI眼镜的可用时间比过去更长,同时快充和便携充电盒等方案也缓解了续航焦虑。

说来说去,最核心的自然是AI。同日,谷歌宣布升级Gemini 2.5 Pro等新一代多模态基座大模型,并发布Project Astra智能体助理技术,不仅在眼镜上实现了语音理解、实时翻译、情境感知,还可以驱动智能体Gemini Live完成多步骤、复杂的任务,这些都是完全颠覆第一代眼镜的互动体验。

这些能力让AR/AI眼镜“杀手级”应用出现的时间线大大提前。最理想状态下,AR/AI眼镜的独有优势无非这几点:在任何需要双手操作但又想获取信息的场景中,解放双手;理解用户所处的物理环境,对物理世界和规律有准确的认知;信息叠加,将数字信息无缝地融入现实视野,而非割裂的屏幕;三维交互,能以更自然的方式与虚拟内容进行空间互动;佩戴无感化,让用户忘记自己佩戴着设备……

当AR/AI眼镜的硬件软件能力都能充分体现上述优势时,自然会有人创造出全新的、令人兴奋的使用场景。

不过,尽管谷歌重启AI/AR眼镜会是它缔造“伟大”的一次尝试,我也期待,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颠覆性体验。但以此认为,眼镜将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主流计算设备,却也没这么简单。

事实上,在普及之前,AR/AI眼镜还要解决两个必要问题:如何让一个不戴眼镜的人戴上眼镜?如何让人接受你戴了一副可以实时分析他人的眼镜?

媒介是人类感官和能力的延伸。尽管眼镜和手机的某些信息呈现内容可能相似(比如显示一条短信),但它们调用的感官、交互方式和最终提供的体验截然不同:手机解决的是沉浸式视觉焦点和个人私密的交流问题,是触觉的延伸;而眼镜则像是一个与现实世界保持连接的桥梁,是视觉的延伸。这是不同的感官功能,无法简单替代,毕竟,人类如果真到了只用眼睛、意念就能控制一切的时代,大概也已成为另一个物种。

此外,无论AR/AI眼镜多轻,哪怕低于50克,对于鼻梁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就算它的进化之路和传统眼镜一样,会成为可入眼的隐形镜片,对于并不佩戴眼镜的人而言,依然是个“入侵物”。

更重要的是,AR/AI眼镜挑战了既有的社会规范,面对面交流时,对方是否正在通过眼镜查看信息或录像?这种沟通中的不确定性和不适感,会投射到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上,甚至影响现有的人际关系基础。

或许,最终手机依然是主要的数字工具,而智能眼镜,是一个可能会被不时从充电盒里取出来的配件,就像你的耳机。

来源:IT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