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拖拉机、旋耕机的村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大家加把劲,翻耕、播种完成后,咱们就开闸放水,拉开春灌序幕。”5月21日,包头市青山区二相公村党支部书记张跃清一边组织群众抢抓农时,一边提前做好春灌用水准备工作,现场一派忙碌有序的景象。
“开拖拉机、旋耕机的村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大家加把劲,翻耕、播种完成后,咱们就开闸放水,拉开春灌序幕。”5月21日,包头市青山区二相公村党支部书记张跃清一边组织群众抢抓农时,一边提前做好春灌用水准备工作,现场一派忙碌有序的景象。
6万立方米蓄水池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从根本上解决二相公村灌溉难题。(资料图)
如今的二相公村,拥有1800多亩连片耕地,具备完备的水利设施和大型机械设备。而在10年前,村里还是靠天吃饭、“有外债没余粮”的景象,村内90%的耕地处于闲置状态。为破解田块零碎、不易耕种,水资源短缺、粮食产量低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流转土地。在“小田并大田”改革中,党员带头签约,示范引领完成1800亩耕地整合,打造规范化种植基地,同时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社会力量入股,筹集166.98万元建立6万立方米蓄水池,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从根本上解决村内灌溉难题。
村内废弃校舍改建为养殖基地。(资料图)
与此同时,村子还发展粮食烘干仓储项目,通过优化保存方式实现各类农作物淡季供应,提升产品价格。曾经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聚宝盆”,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5万元上升至2024年100多万元,十年增长20倍的奇迹,正是“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写照。
不同于二相公村的千亩耕地,兴胜窑村大部分土地被划分为园区规划用地,无地可用成了村集体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村“两委”班子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将村内废弃校舍改建为养殖基地,将养殖基地门前闲置空地作为养殖场饲料“原产地”,种植玉米、甜菜等;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补齐上中下游生产、加工、销售短板,形成“门前种、门内养、门外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同时,兴胜窑村“两委”着力在加工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推行以工代赈项目,建立“用工”“就业”两个台账,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当初开发‘开心农场’时,支委们白天量地、晚上开会,硬是用党建联席会议打通了三个村的合作通道,学校研学、亲子出游都会专门来这里体验农事活动和特色采摘,村民们的收入也是节节高。”西边墙村党支部书记许祝瑞介绍道,当年村里有不少闲置土地,由于沿山村绿色发展规划,一二产业发展受限,“但这些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当,何尝不是宝贝!”
西边墙村的 “开心农场”。(资料图)
2019年开始,村里开发了“开心农场”,并与东达沟村、王应基村等周边沿山村建立组织共建、阵地共享、活动共办机制,联建共建发展“集群式文化艺术旅游产业”,形成“吃在西边墙,玩在东达沟,住在王应基”的文旅品牌,成为党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让绿色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当下,青山区各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文旅+”新模式,正在形成“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产体验+研学教育基地”的多层次休闲旅游服务项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现实图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党建引领的春潮正涌动,组织振兴的强音已奏响,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蔡冬梅
通讯员:池雪
新闻编辑:赵敏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