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涛&杨鋆教授:遗传性结直肠癌外科诊疗专家共识即将发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6:54 2

摘要:遗传性结直肠癌是一类由于胚系致病基因变异引起的结直肠癌相关综合征,通常在家族中呈现出明显的遗传模式。其主要类型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目前大家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尚缺乏系统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登记筛查工作,因此,国内遗传性结直肠癌的

遗传性结直肠癌是一类由于胚系致病基因变异引起的结直肠癌相关综合征,通常在家族中呈现出明显的遗传模式。其主要类型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目前大家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尚缺乏系统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登记筛查工作,因此,国内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实际诊断率仍较低。2025年4月11日~1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FIS2025普外科焦点问题学术论坛特设遗传性结直肠癌外科诊疗专家共识修稿定稿会暨遗传性结直肠癌全国多中心登记性研究启动会,吸引了无数的目光。我们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张忠涛教授和杨鋆教授介绍《共识》的重要内容更新和临床意义。

专家简介

张忠涛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副院长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

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 主 任

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 主 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市普外专业质控中心 主任

国家卫健委外科学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副理事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装备分会 会长

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及机制研究、微创手术技术创新及综合应用,在引领微创外科技术创新、牵头创建全国多中心数据平台、主持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牵头制定多部专家共识和诊疗指南。

杨鋆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普外分中心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Surgical Oncology department, Clinical Postdoc Fellow

美国外科学院Fellow ( FACS)

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 ( ASCRS)会员

美国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CRSA)会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体育总局首批聘为“中国冰雪医务专家”

“The Innovation”杂志青年编委,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通讯编委;国家公共营养师。

当前中国遗传性结直肠癌诊疗面临的关键挑战

张忠涛教授认为,我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疗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我国遗传性结直肠癌,如林奇综合征、FAP的诊断率仍然较低,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基因检测或临床认知不足而被漏诊;第二,遗传登记和家系管理缺失。在我国缺乏全国统一的遗传登记系统,家系成员的筛查和长期随访机制没有普及,导致高危人群管理不足;第三,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致病性基因的分子检测技术,例如MMR蛋白的检测胚系致病性基因测序在基层医院的可及性较差,此外医生对于遗传性疾病的诊疗经验也有限;第四,外科决策的复杂性,例如如何平衡预防性手术和个体化生活质量?林奇综合征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切除全结直肠或者子宫附件仍然存在争议,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规范。在综合治疗有效性方面,部分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得不到有效的综合治疗,缺乏对免疫治疗的重视。

遗传性结直肠癌外科诊疗专家共识的重要更新点

遗传性结直肠癌外科诊疗专家共识是国内首部针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外科诊疗指南,覆盖面较广,新增了对遗传性罕见亚型的诊疗建议,细化了结直肠息肉综合征的管理策略,同时针对各种遗传性结直肠癌结合最新国际性指南共识进行了修正。张忠涛教授指出,当前共识的重要更新内容包括:

第一,在分子诊断强化方面,明确胚系突变检测为确诊的金标准,推荐针对性多基因综合小Panel分子检测。

第二,从外科诊疗策略出发,讨论了一些外科治疗方式,例如对女性林奇综合征患者的预防性手术治疗,并引入化学预防证据。虽然这些在我国尚未普及,但是为我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第三,在手术指征方面,针对遗传性结直肠癌不同分类的外科治疗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例如,林奇综合征患者虽然不推荐预防性切除结直肠,但是对于已完成生育且携带MLH1、MSH2和MSH6等致病性基因变异者,考虑35岁到40岁选择进行预防性切除手术。本共识还提出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即预防性全大肠切除或者全结肠切除。同时对各种手术方式的利弊也做了具体阐述,诸如此类手术的指导均在本共识中有所体现。在最终临床实践中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类型应该在多学科讨论后决定,同时也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结直肠癌遗传筛查标准或基因检测推荐

关于遗传筛查标准和基因检测推荐方案,张忠涛教授称这一版共识主要为普及、统一和规范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外科诊疗标准。在合理医疗资源匹配上,考虑推荐针对性的多基因综合小panel检测方式,这比一般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成本更低,特异性更高。在高风险家族的管理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遗传性结直肠癌家系,随访时间频次都不尽相同。本共识还阐述了不同家系的具体随访方案,同时强调了生育干预的重要性,帮助高风险家族成员免受生育遗传的困扰。

遗传性结直肠癌外科诊疗专家共识在基层医院推广的策略

张忠涛教授在采访中表示,遗传性结直肠癌外科诊疗专家共识在基层医院推广的主要困难表现在分子检测成本高、技术依赖性强、基层医生对遗传性肿瘤认知不足,容易误诊为散发病例、基层医院随访力度不足导致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失访等。针对这些困难的解决方案,包括开发标准化筛查流程工具、开展线上培训、推动区域性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建立、支持基层转诊等。该共识的发布和推广也是希望为基层医生提供遗传性结直肠癌相关诊治内容,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

遗传性结直肠癌外科诊疗专家共识的普及有望提高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杨鋆教授表示,有针对性地将具有遗传相关因素的结直肠癌患者单独列出是由于他们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以及逐代传播的趋势。对于这些患者,我们可以在早期进行诊断及干预。以林奇综合征为例,建议林奇综合征患者的兄弟姐妹同期、子女在18岁前之前开始早期干预和筛查。随着遗传性结直肠癌这一领域知识的普及,能使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加强对这一疾病的认识。过去20年间,所有外科专家都逐渐参与了结直肠癌遗传因素的研究。目前国内拥有许多新的治疗手段,包括林奇综合征早期干预的免疫治疗和预防性切除手术等多学科综合诊治等,对于患者的最终获益意义重大。

遗传性结直肠癌诊疗专家共识的制定须基于中国自己的数据

杨鋆教授称,大约10年前他开始涉足遗传性结直肠癌领域,接触到很多这类患者,发现这类疾病有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特点,令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五姐妹,其中老大患结肠癌肝转移,同时伴发子宫内膜癌,他当时警觉这可能是一例林奇综合征的患者,因此让其他姐妹都进行MMR基因筛查,发现老三和老四都是林奇综合征患者。经过两年左右的随访发现,这两例患者分别确诊了早期结肠癌和早期子宫内膜癌。后来这5个姐妹的后代也进行了早期胚胎干预,即PGT早期诊断,这对整个家族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筛查手段。

国内专家共识的制定必须基于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更多数据,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包括亚洲地区并没有完善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的数据。中国究竟有多少林奇综合征、家族息肉病和黑斑息肉综合症(PJS)患者?对此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大样本数据。当前所有的专家共识和指南都是沿用和引用欧美国家的一些数据,无论从人种地区还是发病特点上都存在差异性。因此他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成立中国自己的专家团队,在本次会议上也将启动全国多中心的登记性研究,希望在未来的5~10年内能够制定自己的外科诊疗策略。

遗传性结直肠癌全国多中心登记性研究即将启动

从之前进行过全国许多大型三甲医院参与的研讨会过程中,杨鋆教授注意到不仅是基层医院,甚至地区医院也会存在漏诊患者的情况。一些有典型家族遗传史的年轻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重视和有效的分子检测手段而无法直接确诊林奇综合征这类罕见的遗传相关疾病。因此他希望将这一知识领域落实到每个基层医院和地方医院,让所有人都明白它的重要性。杨教授认为未来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限制医疗支出,因此我们认为并不合适进行大规模的基因检测。在这一版专家共识以及未来的规划中,我们需要针对性地筛选精准人群,将资金投入到刀刃上。

第二,普及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疗知识。在与地区医院的医生交流过程中发现,许多人父母亲都有肿瘤家族史的年轻患者并没有意识到下一步需要进行有效的分子诊断,并对整个家族甚至家系进行有效随访。杨教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在和患者闲聊时发现患者的兄弟姐妹5人中有三人患有消化系统肿瘤,因此建议他们的后代一定要进行遗传性肿瘤的筛查,且在后代中确实发现了早期肿瘤,因此提高这种意识在全国各个层级的医院中都非常重要。

第三,统一用于分子诊断的技术方法与质量控制标准。目前国内的基因检测和分子诊断企业和公司主要集中在院外,同质性的检测方式非常重要。将来要建立全国的数据库,必须拿到统一的标准进行核对,将来也会进行质量控制方面的全国统一研究。

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家庭成员的早筛早诊建议

这一版的专家共识将遗传性结直肠单独进行了两个分类,分为息肉性和非息肉性,并每个专业病种中分别进行了推荐。以林奇综合征为例,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胚系突变遗传病。一旦家族中发现这类患者,他的兄弟姐妹和子代必须进行早期分子检测以确认是否携带突变基因。如果确实携带突变基因,那么他们应该在15岁至18岁之前开始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的筛查。对于女性而言,除了60%左右的结直肠癌终身发病率外,子宫内膜癌是一种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妇科肿瘤。在林奇综合征的家系里,也需要尽早在育龄期进行筛检。甚至在10年前,有专家提出,对于已经生育的35岁~40岁左右的女性,如果确实携带MMR基因突变并考虑林奇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做预防性子宫附件切除以预防癌症。制定共识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最终受益,所以无论从外科层面还是从患者本身个体化的选择来说,应需更为谨慎。

中国遗传性结直肠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杨鋆教授表示,随着专家共识的发布,下一步重点工作是邀请更多同行和来自不同医院和地区的专家加入全国登记性研究。只有了解更多中国乃至亚洲人群数据,我们才能针对性地进行诊疗和随访管理策略改变。近两年国内对免疫治疗研究较多,大家也更倾向于免疫治疗。一些早期研究表明林奇综合征是很好的免疫治疗受益者,此外POLE基因突变也具有免疫受益倾向,因此可以针对遗传性结直肠癌进行治疗开发,例如家族息肉病是由于常染色体上APC基因突变引发的疾病,针对APC基因突变的疫苗和靶向治疗的开发近两年已经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只有了解中国的数据后,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开展更多研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中国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