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青铜铭文记录的音乐穿越两千余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20:18 2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关于文献遗产的定义,是指对一个社群、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具有重大和持久价值的单一文献或一组文献,要求真实、完整、稀缺、可复制、可保护,包括文字和声音图像类文献。随州曾侯乙65件钟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乐器,特别是刻有3755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张益游 张兴军 高子寒

今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中国以档案文献名义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音乐厅内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关于文献遗产的定义,是指对一个社群、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具有重大和持久价值的单一文献或一组文献,要求真实、完整、稀缺、可复制、可保护,包括文字和声音图像类文献。随州曾侯乙65件钟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乐器,特别是刻有3755字铭文,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它是当时人类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被称为第一部有声的“音乐教科书”。

5月中旬,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随州擂鼓墩,探寻这份文献遗产背后的故事。

曾国制造的编钟,能“切换”当时各国的音律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因其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而早已名扬海外。时隔47年后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得益于国际学术界对曾侯乙编钟及其铭文的持续研究。特别是3755字铭文,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

部分铭文新释

随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原馆长黄建勋介绍,在曾国所在的时期,各国的音律都是不同的。而编钟铭文上详细记载的曾国律调和其他国家律调的对应关系,能让乐师方便地在不同国家的律调间“切换”。在那个没有五线谱和简谱等“音乐通用语言”的年代,曾国的编钟可以很容易地演奏不同国家的乐曲。

黄建勋说,编钟上的铭文也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如2009年在随州出土的曾侯璵编钟,上面的铭文就为一个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历史难题提供了印证。

原来,长期以来史料对随国多有记载,但不见随国铜器出土,却常发现曾国铭文铜器,而曾国在史料上并无记载。特别是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对曾、随是否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的“曾随之谜”的大讨论。

在曾侯璵编钟的铭文里,记载了东周春秋时期吴国伐楚,攻占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到曾国的历史。而在《左传》中,同样记载了这段历史,但保护楚昭王的国家为随国。黄建勋认为,这也就证明了“曾”和“随”就是一国两名。

编钟上的错金铭文

黄建勋研究编钟多年。他说,其实曾国时期的编钟还有很多今天的人们不知道的细节。比如今天表演编钟时,乐师为了较为整齐庄重的效果,一般是站在钟前面敲击。而实际上,当时的乐师会随着音律,一边敲击一边起舞,很有美感。

发现国宝的擂鼓墩,曾经被日寇占据三年

擂鼓墩是一座小土山,今天仍然是随县县城附近的制高点之一。黄建勋说,在抗战中,沉睡在地下的编钟曾经面临过巨大的威胁。

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入随县境内。围绕随县、枣阳等地的争夺,爆发了激烈的随枣会战。当时,日军不仅占据了擂鼓墩,而且把这里作为控制随县周边的重要据点,前后驻军有三年左右。日军还在擂鼓墩山顶挖掘战壕,修筑碉堡等工事。黄建勋说,如果当时日军取土时挖深一些,就有可能发现埋在擂鼓墩下的曾侯乙墓。今天我们不敢想象,如果编钟被日寇找到,会面临怎样的一场浩劫。所幸一直到日寇投降,他们也没能发现,就在自己建筑的工事下面,竟然有大量的无价之宝。

擂鼓墩所在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部队接管,原先的日军工事被拆毁,地表被重新填平。也正是因为施工时继续向下挖掘,1977年,部队在修建厂房时,偶然发现了曾侯乙墓。1978年,发掘工作正式展开,从而让编钟重见天日。

现场考古发掘人员惊讶地发现,编钟保存得出乎意料地完好: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3层8组,钟架重1665公斤,钟架上的挂件重2755公斤。这套青铜编钟,经历2400多年竟屹立不倒。

编钟铭文拓片

更令人称奇的是,同时出土的罕见音乐文物中,还包括编磬、琴、瑟、排箫、竹篪等共九种125件乐器。编钟巍峨的“曲悬”架式,与编磬三面悬挂,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礼制,今人耳闻目睹了辉煌的两周礼乐文明。为了切实保护好如此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国家文物局于1983年4月转发关于保护编钟原件的紧急报告,要求湖北参照执行。

钟声回响2400余年,是这份文献遗产最大的价值

国家档案局世界记忆项目负责人王红敏这样评价随州曾侯乙编钟作为世界记忆名录的价值:“3755个铭文记录了当时我们祖先在公元前5世纪对音乐的认知,而且是声文对照的文献遗产,所以价值非常巨大。在同期同类的世界文献遗产中还没有类似的文献,所以在世界记忆名录里,填补了一个空白。”

穿越2400年的文献记忆,到今天仍能奏响当年的旋律。回响了2400年的钟声,正是这份“记忆”的价值体现。

位于武汉东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馆,2024年接待了超过500万人次的中外观众,高峰时段,一天有3万多人参观曾侯乙编钟。陈列于高4米、面积100平方米的大型文物展柜中,参观者可绕展柜一圈或从展厅二层俯瞰,从不同角度观赏曾侯乙编钟的细节之处——清晰可见的铭文、刻画入微的纹饰、栩栩如生的武士、黑漆红彩的横梁……历史仿佛在这一刻“活”起来。

1983年4月28日,国家文物局就“保护编钟原件”转发给湖北省文化局的文件

为了让2400多年前周礼编钟的美妙音乐重放光彩,早在1983年,当时的湖北省文化局就申请修建编钟音乐厅。如今,位于湖北省博物馆负一层的演奏厅,与曾侯乙编钟音色几乎一样的编钟复制件在这里奏响,与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等乐器共同演奏中外名曲,场场爆满。

今年五一,在湖北省博物馆,一项名为《穿越青铜纪》的数字文物VR体验上线。游客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2400年,三维逼真超高清的曾侯乙编钟带给观众的是沉浸式的震撼体验。

2021年,湖北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办理了全国政协“关于随州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建议,并启动相关申报工作。2023年1月,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25年4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为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