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7日,东鹏饮料与紫光股份在同一天宣布启动港股上市计划,前者以年度营收158.39亿元、净利润33.27亿元的亮眼财报,将创始人林木勤的创业故事再次推向台前。
2024年3月7日,东鹏饮料与紫光股份在同一天宣布启动港股上市计划,前者以年度营收158.39亿元、净利润33.27亿元的亮眼财报,将创始人林木勤的创业故事再次推向台前。
这位曾蹲在车间里拧瓶盖的汕尾人,用24年时间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小厂,打造成了市值1191亿元的功能饮料帝国。
东鹏饮料拟港股上市公告
而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人们更想追问:当红牛、魔爪等国际巨头垄断市场时,这个草根品牌如何撕开裂缝?
当同行追逐暴利时,为何有人坚持“把价格打下去”?答案或许藏在深圳观澜街道那间漏雨的厂房里。
2003年的深圳观澜镇,空气中弥漫着焦虑。
国营东鹏饮料厂负债累累,仓库里积压的凉茶和八宝粥堆成小山,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工人们陆续离开。
\\人物简介\\
林木勤
Lin Muqin
林木勤,广东省汕尾市遮浪人,出生于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历,东鹏饮料董事长、总裁。2023年3月2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林木勤、林煜鹏以41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榜单第484位。 2023年7月,入选《2023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位列第37位。
彼时担任副厂长的林木勤站在破旧的车间里,望着锈迹斑斑的设备——这个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的“技术狂人”,做出了职业生涯最冒险的决定:抵押房产,以254万元买下工厂产权。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后来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回忆道:“但我知道,能救活这家厂的只有功能饮料。”
这个判断源于一次偶遇:在广深高速服务区,他看到货车司机们把红牛罐子剪开,只为喝完后当烟灰缸重复使用。
这个细节让他捕捉到蓝海——比起罐装饮料,塑料瓶装更便携;比起高端定位,司机、工人群体更需要平价提神品。
2009年,林木勤在行业论坛上掏出的“防尘瓶盖”引发哄笑。
这个用塑料膜封住瓶口的“土设计”,源自他在货运站蹲守三个月的观察:长途司机常在颠簸中打翻饮料,传统拉环式瓶盖既不防尘,也不方便单手操作。
研发团队反复试验117次后,终于做出带密封膜的PET包装,成本却比罐装红牛低40%。
市场用销量回应了质疑。2013年东鹏特饮销售额突破10亿元时,连红牛都开始效仿推出塑料瓶装产品。
而林木勤的另一个“笨办法”更令人费解——他坚持在每瓶饮料印上“零售价3.5元”,甚至为此与经销商翻脸。
“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让消费者用最实惠的价格喝到最好的功能饮料。”
这句被印在员工手册首页的话,最终化作攻城略地的利器:当红牛将单罐价格从4.5元涨至6元时,东鹏特饮以“同样容量半价”的策略,硬生生在巨头口中抢下47.9%的市场份额。
走进东鹏饮料深圳总部,展厅里陈列的“失败品”比成功品更多。
从添加胶原蛋白的功能水,到针对电竞人群的“能量含片”,这些夭折的项目印证着林木勤的“三不做”原则:不做概念炒作、不做伪需求、不做暴利产品。
2021年上市的电解质饮料“补水啦”,正是团队跟踪马拉松跑者三年、采集2000份汗液样本后的产物,上市首年销售额便突破8亿元。
东鹏特饮创始人林木勤在2023年被评为福布斯中国最佳CEO之一
这种近乎偏执的务实,让东鹏在狂飙中始终握紧方向盘。
当同行砸重金请顶流代言时,他们选择把90%的营销费用投向加油站、便利店的地推;当资本涌入新消费赛道大谈“颠覆”时,创始人却在股东大会强调:“快消品的本质是高频、刚需、复购,这和送火箭上天不一样。”
2024年3月,手握110亿理财资金的东鹏宣布赴港上市,外界惊叹于其“不缺钱却要融资”的举动。
但翻开公司内部会议纪要,会发现更深的谋略:越南工厂的叉车已开始装卸印着“东鹏”中英文标识的货箱,海南保税仓的榴莲味特饮正在调试配方——这瓶从中国县镇市场杀出来的饮料,正悄然布局东南亚、中东战场。
而创始人即将到手的6.6亿分红,则被投入一项特殊计划:在老家筹建饮料产业学院。“当年我接手东鹏时,连个会调pH值的技术员都找不到。”林木勤在奠基仪式上说:“现在我们要培养1000个懂工艺、接地气的工程师。”
东鹏饮料集团林木勤接受采访
手里攥着110亿闲钱买理财、大笔一挥给股东分13亿红利,东鹏饮料却突然宣布要去港股上市。
这个看似矛盾的举动,背后藏着中国消费品牌出海最现实的难题——钱要怎么出去,人怎么进来。
一、绕不开的换汇难题:建越南工厂的“美元焦虑”
当东鹏在越南胡志明市郊开建新厂时,财务总监看着账上躺着的人民币直发愁。按现行外汇管理规定,企业单笔超500万美元的境外投资就要层层审批,而东鹏在东南亚的工厂投资动辄上亿。
港股上市后,公司可以直接融到港币——这种能自由兑换成美元、越南盾的“硬通货”,相当于在海外插了根资金水管,需要时拧开阀门就能用。
这就像在深圳打工的人往老家寄钱,用微信转账秒到账,总比背着一麻袋现金坐大巴安全方便。
2023年东鹏在印尼卖出的240万箱饮料,每笔回款都要在央行系统里“挂号排队”换成人民币,但如果在港股融到外资,海外赚的钱可以直接在当地滚动投资,彻底避开换汇的“肠梗阻”。
二、给老外看的“信用身份证”:攻克中东超市的入场券
在迪拜家乐福采购部,当东鹏的业务员递上港股上市公司的财报时,对方眼神明显变了。
对于习惯了红牛、魔爪的中东渠道商来说,港股上市公司的审计标准、信息披露要求,就是一块全球通行的信用敲门砖。
这就像县城小老板想进万达广场开店,光说自己生意好没用,掏出纳税A级证书才是硬道理。
更关键的是股价这个“动态信用分”。当东鹏的股票每天在香港交易所明码标价,沙特经销商随时能查到这个中国品牌值多少钱。
2024年他们在中东试水榴莲味功能饮料,当地代理商看完K线图就痛快签了500万美元订单:“你们股票稳在200块以上,比什么广告都有说服力。”
三、给未来买张“并购通行证”:抄近道拿下东南亚渠道
林木勤在内部会上说得直白:“我们现在去东南亚,就像二十年前外资来中国——最好的办法是买买买。”
但想在泰国收购一家本土饮料厂,靠A股融来的人民币根本施展不开。
港股这个“资金中转站”却能玩出花:先增发股票融到港币,换成美元收购标的,再把对方渠道并进财报,股价又能涨一波。
这套“融-买-涨”的资本游戏,红牛母公司华彬集团早就玩过。
当年他们用境外上市主体收购奥地利红牛股权,现在东鹏有样学样:2025年计划收购的马来西亚功能饮料品牌PowerUp,谈判桌上摆的不是现金,而是港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置换方案。
“用国际资本市场的钱,办国际化的事”,这才是藏在招股书里的真心话。
四、给股价系上“双保险”:A股震荡期的未雨绸缪
看看2023年农夫山泉在港股稳如泰山的股价,再看看A股消费板块的过山车行情,东鹏的算盘一目了然。
眼下A股消费股受外资撤离影响,东鹏PE已经从巅峰期的80倍跌到40倍,但港股对消费龙头的估值更稳定。
这就像精明主妇不会把所有钱存一家银行,A+H股双上市,等于给公司市值上了双重保险。
更重要的是留住“聪明钱”。2024年一季度,97家外资机构调研东鹏,但受限于A股配置额度,真正能下手的不到三成。
赴港上市相当于给外资开了VIP通道,贝莱德、摩根大通这些国际资本可以直接在港股扫货。
毕竟比起需要QFII额度的A股,外资更愿意买流动性更好的港股,这点从腾讯、美团的外资持股比例就能看出门道。
从深圳观澜街道走向香港交易所,东鹏这步棋看似在追风口,实则在解死结。
当国产功能饮料在东南亚卖得比当地白领日薪还贵时,当越南工人生产线需要美元结算时,港股上市就是那把打开全球化枷锁的钥匙。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资本运作,而是一个草根企业最朴素的生存智慧——用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挣全世界的钱。
站在港股上市的门槛回望,东鹏24年的跋涉恰似中国制造的缩影:
没有互联网的颠覆叙事,没有金融杠杆的奇迹增速,有的只是车间里调试了117次的瓶盖,是高速公路上给货车司机递过的300万瓶试饮装,是面对暴利时那句“3.5元零售价不能改”的执拗。
正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说:“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平凡需求的极致洞察。”
当资本市场为东鹏的千亿市值欢呼时,或许更该记住这些数字背后的“笨功夫”:
那个在漏雨厂房里亲自灌装饮料的身影,那个拒绝涨价时说的“要对得起工人的汗水”,那个把分红投向职业教育的决定。
2024年,林木勤在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的身家达到了68亿美元,位列全球富豪榜之列。
正如林木勤所言:“回头看,三十几年来最骄傲的事情就是专业做一件事。”这句话,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在风雨兼程的商业道路上,专注和专业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
这些选择看似不够“聪明”,却让一个品牌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毛细血管之中。
毕竟,商业史上所有伟大的逆袭,从来都不是神话——而是无数个“把瓶盖做到极致”的普通人,在漫长时间里写就的史诗。
来源:岭南物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