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流芳育“新”人

摘要:小学书法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帮助学生掌握书法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多元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创新书法教学方法,利用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赋能书法教学等途径,挖掘书法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潜能,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小学书法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帮助学生掌握书法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多元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创新书法教学方法,利用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赋能书法教学等途径,挖掘书法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潜能,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想象力。目前,大多数小学书法教材的专业性较强,相对抽象、枯燥,不易于学生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汉字的笔画、字形具有较强的象形性,在分析笔画和例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笔画、字形与自然界及生活中的物象、经验关联起来。比如,古人就常将横画描述成“千里阵云”,将点画联想成“高峰坠石”,将竖画形象化为“万岁枯藤”……借助这些具有画面感的描述,教师能帮助学生掌握笔画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又如,在讲授书法中“向背”这一术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配合,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摆出字形,体会“向”和“背”的结构特点,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跨学科融合,开阔学生思维。在讲授北师大版《书法练习指导(实验)》六年级上册《上紧下松》一课时,教师以“厚”字为主题,先为学生讲解“厚德载物”的含义,将书法教学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紧下松”是楷书的结字规律,符合人类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隐藏在“美”背后的“黄金分割率”,将书法与数学相衔接。教师还可以借助科学学科中的“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厚”字的左右平衡关系……跨学科融合丰富了书法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书法实践活动,并有意识地将书法与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比如,在近期举行的“童友杯”足球赛中,学校各学科都积极参与其中——美术学科组织赛徽设计活动,音乐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对“童友杯”主题曲进行编曲、录制,书法学科组织学生书写标语、加油词等,并将其制作成广告牌、横幅。这些书法妍美、设计巧妙的横幅成为绿茵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活是综合的,将书法融于真实生活,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体验书法意趣,提高书法技艺,是书法课程的最佳实践路径。

数字化赋能书法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早在2019年,学校就开始依托“京师书法云教室系统”辅助书法课程实践。系统集成了“教学”“点评”“集字”“名家讲书法”“拓展”等功能模块。其中,“教学”模块包含课件、微课视频和范字图片等教学资源;“点评”模块支持学生拍照上传自己的习作,系统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详细评价,教师也可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作予以点评;“拓展”与“名家讲书法”模块向学生介绍生动有趣的书法文化常识,以提升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与书法文化素养。

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书法教学,让书法教学更具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网络资源信息的辨别与运用能力。

多样化展示成果,以书法之美浸润学生生命。学校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和学校网站、公众号等媒介展示书法课程实践成果。教师坚持每学期都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在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学生习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同学的书法作品并进行评价,弥补了现场展览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及互动缺失等不足。

同时,学校还委托书法教师开展校园电视台“书法园地”栏目组的编导和录播工作,与小主播、小记者一起制作书法特别节目。每期节目时长约10分钟,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介绍学校书法学科的校园新闻,欣赏参加近期大型书法活动的优秀学生作品;另一部分介绍书法家、书法字体、文房四宝等书法文化常识,让学生了解书法相关知识,开阔文化视野。近期,学校制作了《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变古为今的文字——隶书》两期节目,分别介绍小篆和隶书字体,帮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这两种字体的演变与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小学书法学科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需要书法教师采用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和创新潜能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探寻和践行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创设情境、搭建平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