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通信迎来中国突破:30公里4千比特每秒速率改写海战规则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20:57 2

摘要:简介:中国在水下潜艇水声传输领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30公里距离以4000比特每秒速率完成零误传通信,超越美国北约纪录。本文揭秘水声传输原理、国际技术困局及中国突破如何为无人潜航器编队作战开辟新可能。

简介:中国在水下潜艇水声传输领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30公里距离以4000比特每秒速率完成零误传通信,超越美国北约纪录。本文揭秘水声传输原理、国际技术困局及中国突破如何为无人潜航器编队作战开辟新可能。

深海千米之下,一艘船舶正在向30公里外的水下目标发送信息。没有无线电波的踪影,只有声波在海水中穿梭——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中国科学家完成的水下潜艇水声传输实验。实验中,他们在水下1000米布置水声水听器,用4千到8千兆赫的频率发送信息,速率达到4000比特每秒,还实现了零误传。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国在水下通信领域对美国和北约保持的28公里纪录的超越,更是一场改写水下作战规则的技术革命。

为什么水下通信要抛弃无线电波选择声波?这得从电磁波和声波在水中的“待遇”说起。无线电波进了海水就像遇到天敌,频率1GHz的无线电波在海水中每米衰减约80dB,能量直接降到百万分之一,连几厘米深度都穿不透。就算是极低频无线电波,也只能穿透10到20米海水,还只能传点简单指令,想传语音数据根本不可能。可声波在水里就不一样了,虽然传播速度约1500米/秒,比电磁波的30万公里/秒慢太多,但胜在衰减少。低频声波能传数千公里,中高频声波在数十公里范围内也能派上用场,用较小功率就能实现远距离传输,这对需要隐蔽的潜艇来说再合适不过。

中国这次实验的突破关键在哪?在于把极化码和OFDM调制技术结合起来改进了信号编码方式。打个比方,这就像给声波信息修了条更顺畅的“高速公路”。以前美国和北约在28公里距离的通信,没说速率是多少,可咱们在30公里距离不仅距离更远,还做到了4000比特每秒的速率还零误传,这就是实打实的技术跨越。

4000比特每秒的速率在水下算快吗?要是跟陆地4G网络数十Mbps的速率比,确实有差距。1Mbps等于1000kbps,4000比特每秒也就是4kbps,换算成字节的话,每秒能传约500字节。这大概是什么概念呢?就像对讲机说话的音质,传点简单文字指令、低分辨率图像没问题。可要是想传高清视频、大规模数据文件,这速率就不够用了。但在水下通信里,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要知道,水下通信天生就有“短板”,声波传播速度慢,信号带宽还受限,能在30公里距离做到这样,对无人潜航器编队指挥、水下传感器数据回传这些场景来说,已经能满足基础需求了。

国际上为了攻克水下潜艇通信难题,试过不少办法。先说水下通信方式,主流的是水声通信,分主动声呐通信和被动声呐监听。主动声呐就是自己发射声波信号让对方接收,像咱们这次实验用的就是这种;被动声呐则是只听不发,靠接收环境里的声波来侦察,可没法主动通信。另一种是极低频无线电通信,发射30到300Hz的极低频无线电波,能穿透10到20米海水,不过只能传点简单的数字信号,而且发射天线规模特别大,美国威斯康星州的ELF天线阵列占地好几平方公里呢。

跨介质通信手段也有不少。浮标天线通信是潜艇释放带天线的浮标到水面,通过短波、超短波或卫星通信,能传速率较高的数据,可浮标容易被敌方发现,安全性不高。卫星通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潜艇上浮到水面用卫星电话,风险太大;另一种是在较浅深度拖曳细长天线,能达到数十kbps的速率,但天线长度会限制潜艇机动性,还得依赖卫星覆盖,深潜的时候用不了。光纤通信是铺设海底光缆连接潜艇和岸上基站,速率高、延迟低,可铺设成本极高,还只能在固定路线用,没法满足潜艇机动需求,一般就在基地附近用。

还有一些在实验阶段的技术,像蓝绿激光通信,利用450到550nm波长的蓝绿色激光在水中衰减相对小的特点来传输,美国和欧盟做过实验,能在数十米深度达到Mbps级速率,可受海水透明度影响大,还得精确对准,实用性还得验证。磁异通信则是通过改变局部磁场的微小变化来传递信号,还在实验室阶段,传输距离和速率都有限。

说了这么多,水下潜艇水声传输到底是怎么个过程呢?其实就是“电-声-电”的转换。信号生成发射阶段,先把要传的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通过编码算法调制为特定波形的电信号,比如用不同频率代表“1”和“0”,然后把电信号输入水声换能器,通过压电效应或磁致伸缩效应,把电信号变成机械振动,在水中激发出声波。

声波在水中传播时,速度约1500米/秒,路径会受海水温度、盐度、压力和海底地形影响,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在1000米左右深度,还有深海声道效应,能让声波传得更远。不过传播过程中也会遇到干扰和损耗,海洋噪声、多径效应和吸收衰减都会让信号质量下降。

到了接收处理阶段,水听器捕捉到声波振动,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通过解调算法还原成数字信号。要是信号受干扰了,就用纠错编码恢复原始信息,最后把解码后的数字信号转化成指令或数据,完成通信。举个例子,A潜艇要给B潜艇发信息,先选好频段,把信息编码成声波信号,定向发射出去,声波传10公里大概需要6.7秒,B潜艇接收后解调解码,要是需要回应,就按同样流程反过来操作。

当然,水下水声传输还有不少技术难点,像速率低,通常就是kbps级别,多径干扰严重,还有隐蔽性问题,声波容易被敌方监听。不过现在也有优化手段,在信号处理上用自适应滤波、分集接收技术减少多径失真;编码优化上用更高效的调制方式提升速率;还能模仿鲸鱼、海豚的声波通信模式,降低被探测的概率。

中国这次的突破,不只是把通信距离从28公里提到30公里,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水下作战体系打开了新可能。随着无人潜航器在现代海战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靠的远程水下通信是协同作战的关键。30公里的通信距离,让无人潜航器编队作战有了更多可能性。而且这技术不只用在军事上,海洋探测等民用领域也能受益。虽然现在4000比特每秒的速率还有提升空间,但这已经是朝着深海通信自由迈出的一大步。未来,随着量子声学、智能信号处理等技术的发展,说不定咱们真能看到潜艇在深海里“畅快聊天”的那一天。

来源:悠闲的治水大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