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讲好中国山水工程的首都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21:03 2

摘要:▲5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首部白皮书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5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首部白皮书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少琼:

北京是一座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2024年成功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全市1.64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国土空间,是人类与万千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空间载体。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我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素,系统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创新建立了从底线约束、格局优化、系统治理到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规划与实施体系,切实将生态优先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国土空间治理方略,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一、严守生态底线,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夯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底线约束,严格实施从生态控制线到生态保护红线、再到自然保护地的三级生态管控,统筹推进分区分级分类的精细化治理。首先,将全市约75%的国土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空间支撑。在生态控制线内,进一步识别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极敏感、极脆弱的区域,合理划定占市域面积约27.5%的生态保护红线,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和用途管制。其中,将百花山、野鸭湖等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对重要生态空间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整体性、原真性保护。

二、强化格局优化,经纬交织营造生态网络

在国内率先编制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将生物安全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以269种鸟类、11种兽类作为典型物种,识别重要生物栖息地、廊道及节点,通过“点—线—面—网”相结合,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体系。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统筹推进绿化隔离地区等大尺度绿色空间和生态廊道的建设。在公园绿地、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打造城市中的自然野境,增加生物迁徙与觅食过程中的生态踏脚石。规划建设约2000公里市级绿道,打通关键堵点,串联山水城林,实现全域贯通。

三、坚持系统治理,重焕京华大地万物生机

整体统筹建设空间“减量瘦身”与非建设空间“增量提质”,以减促增,还自然以空间,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体推进“拆违—腾地—修复”,完成生态修复约123平方公里,缝合城市受损生态肌理。十年间,鸟类种类增加近百种,珍稀动植物回归城区。比如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园,作为拆违修复后京城最大的绿肺,观测到鸟类物种达32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也现身于此。强化山前及浅山区的保护修复,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高标准实施“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将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2万余公顷,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恢复华北豹、黑鹳等重要物种栖息地,讲好中国山水工程的首都故事。

四、促进和谐共生,共绘山水城园生命诗篇

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编制花园城市专项规划,打造8大类花园场景、15片精华示范区,构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生物多样性共生网络。加强乡村地区暗夜保护,在门头沟区清水镇、怀柔区喇叭沟门乡等地区,探索将暗夜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看萤火虫”、“数星星”不再成为奢侈品。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和清查工作,摸清自然资源家底,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明确的数据底板。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体谋划、一体实施、一体见效。如昌平区废弃采石场变废为宝,成为山水人文有机融合的国家版本馆。房山区曹家坊废弃矿山修复后,成功转型为百瑞谷景区,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我委将进一步增强规划引领效能,继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努力打造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都样板,奏响万物和合共生的和谐乐章。

记者提问

记者: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少琼: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近年来,北京下大力气推动减量发展,给自然生态留下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同时分区分类差异化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切实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

首先,对于生态功能重要区,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但同时也积极探索生态优先之下的可持续利用路径。我们将全市27.5%的国土空间划为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当然这与我们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区有直接关系。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我们加强严格保护,严格限制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但不是一禁了之,我们还要积极探索生态优先之下的可持续利用路径,比如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地、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舞台。

第二方面,在乡村地区,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挖掘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特点,推动生态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观鸟经济、露营经济等新业态,让生态保护成效切实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探索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复合利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机制,释放政策红利,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三方面,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健康宜居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比如,我们拆除了凉水河的水泥护岸、恢复自然岸线后,野生鱼类达30多种,鸟类达40多种,成为市民乐享自然的亲水乐园、网红打卡地。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也是北京城“原住民”之一。每年四月份,大家都可以看到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飞回北京,与这座城市相生相伴,已成为北京的文化符号。去年我们开展中轴线申遗工作时,也将北京雨燕作为“代言人”亮相国际。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北京雨燕数量也从原来3千多只增长到现在1万多只。

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要找准“平衡点”,建立差异化、精细化生态治理体系。从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空间到绿意盎然的城市街巷,北京正通过精准施策,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融入城市发展肌理的“共生实践”。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