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读书会第25期:《让世界爱中国——大变局时代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21:31 3

摘要:2025年5月21日,察哈尔读书会第25期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园察哈尔学会秘书处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徐波新著《让世界爱中国——大变局时代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围绕三个话题展开讨论:一、如何衡量讲好中国故事的效

2025年5月21日,察哈尔读书会第25期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园察哈尔学会秘书处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徐波新著《让世界爱中国——大变局时代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围绕三个话题展开讨论:一、如何衡量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二、什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方法?三、在当下,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公众读懂今天的世界?

读书会由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建国大使,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共同主持,徐波老师领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李志永,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制片人辛少英,参考消息报社经营部门负责人兼参考传媒执行董事徐光伟,南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蔡印同,五洲传播出版社编审、图书出版中心内容总监王峰,纵横策智库创始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夏国涵等担任与谈人。

徐波在演讲中首先分享其写作初衷,原因有三:一是一种体感。办完上海世博会后到巴黎工作和生活15年来,发现中国在法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不断被“误读”,形象严重扭曲;二是十年前他在组织南京青奥运会时,加拿大青年柯伯格问他中国的崛起究竟与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有那些不同?“柯伯格之问”困绕了他十年;三是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在国际上塑造“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总书记多年前期许使他今天提出来将“让世界爱中国”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KPI。

徐波老师拥有40年外交与对外交流经验,对比疫情前后中外交流的变化与困境,他反思:当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为何国际影响力仍与实力不匹配?杜维明教授曾警示,中国的崛起需要文化的支撑,若缺乏价值理念对话,中国的崛起可能止步于“商品崛起”,而非“文明崛起”。

徐波指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和国际传播面临三大机遇:当前正是重构叙事的战略窗口期,数字技术让传播无远弗届,以及中国的经济实力支撑文化输出。徐波特别强调,叙事过程本质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诠释”,当以“爱的文化”替代权威叙事,引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爱比聪明更难”的哲理,倡导柔性传播。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破解十大现实挑战:一、地缘政治无底线化;二、国内政治全球化:三、科技伦理争议;四、语言霸权困境;五、叙事主体单一;六、文化差异误判;七、媒体角色错位;八、沟通中缺乏整体策划;九、翻译难点;十、网络生态失衡。徐波也呼吁双向理解:“西方误读我们时,我们是否也在误读西方?”——唯有建立“倾听、包容”的对话机制,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期许。

张建国大使结合在政党外交和公共外交一线的经历和故事,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实践,他指出,有效的国际传播应当聚焦具体案例而非抽象概念:譬如援非医疗队在毛里塔尼亚的日常救治,中国志愿者在突尼斯的社区服务……在艰苦地区“小而美”的民间互动,比政治宣言更能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张大使提出三点建议:一、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二、在价值观问题上提升自信;三、了解对方的思维、文化、语言。

李志永指出,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价值与价值观的问题,中国学者不能回避这一根本性议题。要实现“让世界爱中国”的目标,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好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与中国现实相符的内容,虽然可以加工提炼,但不能虚构;必须用“人话”来表达,真诚、通人性,充满爱意与共情;同时也要敢于直面中国面临的问题,通过努力解决,讲出成功的经验,体现共通价值和普世理念。真正的好故事能够唤起他人的情感认同。根据“立体公共外交”的理念,讲故事的主体应是多元立体的,不仅有政府,还包括非政府力量;公共外交应强调双向互动,而非单向灌输;并应合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传播,而非借此虚构内容。讲故事只是辅助手段,最终目标仍是扎实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在真实中塑造美誉度与存在感。

辛少英指出,在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实践中,个人亲历与细节往往成为突破偏见与建立信任的关键。在与法国的合作中,《奥利佛游中国》系列纪录片成为突破信息壁垒的重要尝试。节目在法国电视台持续播出,反响热烈。我们找准时机,主动设置议题,高举和平、友谊、爱的旗帜,用音乐艺术为主体,与法国主流媒体合作,完成了一次配合北京冬奥会的外宣活动。这一主题使得反对中国的西方政客们无从下手,找不到攻击污蔑我们的借口。而全世界最广大的民众,都在翘首期盼奥运会所弘扬的和平、友谊与爱,音乐又是最好的“世界语”,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上的有识之士,一呼百应地参加我们的节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与法国电视台一拍即合的原因。在国际传播中,我们就要用文化的软实力,切实做到“融通中外”,既体现中国思想,也找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与外方的良好交流与信任也体现在平日的情感维系中,疫情期间主动寄出的1000只口罩虽为小事,却成为关键时刻维系关系的纽带。中医文化方面也呈现良好传播态势。法国主流媒体如《费加罗报》也关注中医热潮,甚至一些傲慢的法国知识分子也开始认同《黄帝内经》中的理念,相信这会是外宣的另一个突破口。

徐光伟认为,应正视当前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困难,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需要历史、动态、辩证地看问题,进而切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世界爱中国》一书为破解困局与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他结合媒体从业经验,谈了四点体会:一、“讲”≠“讲好”,讲是动作,好是结果,应努力让受众“听得懂、感兴趣”,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中国。故事需要具备广度、深度、温度,真实可感的生活叙事更能打动人心。二、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方法是“倾听”与“对话”,讲故事不能俯视与教导,也不能自说自话。三、让世界读懂中国,也要让中国读懂世界。我们需要“倾听世界的声音”和“换个角度看世界”,国际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只有在尊重中展开交流,才能真正提升国民的全球意识和世界史观。四、让世界“爱”中国,任重道远。爱的基础是了解与认同,我们需要耐心与时间,同时秉持“心平气和、轻声细语、温和表达、接受不同”的心境与方法,才能逐步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蔡印同在分享中提到,新冠疫情期间曾向法国朋友家庭寄送口罩,被他们全家人始终铭记在心。这种出于朴素友情的帮助,体现了中法之间深层的人际情感交流,完全可以用爱作为连接。他还提到孟晚舟事件时在法国社会引起的共鸣,法国企业阿尔斯通高管皮耶鲁齐多次现身说法,用自身遭遇的类似经历,引发法国舆论关注,体现出中法人民对正义与主权的共同追求。蔡印同还分享了讲述了南开大学推动农村孩子学习外语的故事。尽管这些孩子英语基础较弱,但通过排练演出外文戏剧,逐步建立起语言自信,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一代主角。他强调,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考上北大、清华,而是让农村孩子未来能够自如地用语言与世界交流,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后备力量。

作为本书责编,王峰分享这本书是在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中逐步完善的,其内容也是在互动中不断增删、修改和打磨的结果。例如,在李子柒未复出期间,作者就将其案例列入书中,促使人们反思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同时,书中也关注到如一战华工历史这类被忽视的重要题材——如在巴黎里昂火车站落成的一战华工铜像,背后凝结着长期研究与史实考证的成果。王峰强调,挖掘和传播以史料为依据的真实故事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内部的人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胞听,进而影响更多人。如果一开始就陷入宏大叙事式的政治表达,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抵触,比如法国受众往往会因其政治色彩而失去兴趣。因此,汇集当事人的真实经历,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是了解历史、传播文化的最有效方式。正是这种不断的倾听和记录,使得更多被忽略的记忆得以重见天日。

夏国涵指出,“修昔底德陷阱”博弈更多是“联盟对联盟”的角力,当前中美双方仍保持底线,不大可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在全球治理层面,核心竞争是由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公共产品。在对外认知方面,中国面临诸多刻板印象,但实际上,民间力量在打破这些偏见上成效显著。例如,中国对多国实行15天免签后,旅游博主的实地体验和内容分享极大改变了外国受众对中国的看法。其中一些网红如“Speed甲亢哥”凭借真实、接地气的内容,展示了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与现实生活,超出了观众预期,且多出自民间运作,并非官方主导。同时,美国国内针对TikTok的封禁也反映出西方社会在认知层面同样存在“信息牢笼”,而TikTok难民等概念本身也成为流量密码。未来趋势方面,自媒体影响力将日益凸显,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力量。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中国特色、提炼具有普遍启发意义的“中国方法”,通过真实、多元、亲切的内容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价值传播。

读书会尾声,徐波还建议有关部门要抓住中欧建交五十周年机遇,像当年中国政府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一样邀请3000名欧洲青年来华,让他们来实地看看,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让世界爱中国”从欧洲青年开始,切实培养中欧友好的下一代。与会专家表示,对外传播需要向战略性、共情性转型,构建有温度、有格局的中国故事,希望今后察哈尔学会举办更多高质量的读书会活动,在阅读和研讨中促进观点的流动、激发思想的碰撞。

来源:察哈尔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