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2日晚,济南奥体中心体育馆被青春的热望点亮。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第四次站上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的致辞台,向驻济高校应届毕业生发出深情邀约:“济南对同学们就业创业不是简单的吸纳,而是双向的奔赴与深度的共鸣,也是济南这座城市与大学生的彼此成就。”
2025年5月22日晚,济南奥体中心体育馆被青春的热望点亮。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第四次站上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的致辞台,向驻济高校应届毕业生发出深情邀约:“济南对同学们就业创业不是简单的吸纳,而是双向的奔赴与深度的共鸣,也是济南这座城市与大学生的彼此成就。”
这场始于2021年以城市之名举办的毕业典礼,如今已成为济南与青年双向奔赴的年度“约定”。
持续五年的“顶配浪漫”,早已超越仪式本身,而是党委政府对青年人才的珍视具象,是城市与青年共生共长的生动缩影,更是济南对青春的郑重承诺:你人生的重要时刻,济南从未缺席。
用毕业典礼写就人才情书
时间回到2021年的毕业季,当“我们的青春 在济南起步”的标语在山东博物馆南广场的大屏幕上亮起时,这场打破校园围墙的毕业典礼,正悄然改写着城市与青年的对话方式。
济南首次将毕业典礼的舞台搬到城市地标,让学士帽的流苏与城市天际线同频摆动——这不再是高校的“内部仪式”,而是泉城捧出的第一份“青春请柬”。
打破常规的仪式,让“选择济南”瞬间成为毕业生朋友圈的热词。
自此,仪式感满满、诚意满满的毕业典礼也逐年升级,从免费公交地铁、住房补贴、生活津贴到最高2000万元创业支持,济南以全周期的务实举措印证:留住青年,不是停留在纸面的口号,而是深耕细作的系统工程。
毕业典礼从校园礼堂移至城市会客厅,改变的不仅是场地,更是一座城市向青年递出的诚意——这里没有抽象的“人才政策”,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能刷开地铁闸机的免费公交地铁卡,能直通企业HR的联络表,还有那句在2023年夏夜里济南市委书记刘强格外清亮的邀约:“在济南创业,大家负责茁壮成长,我们负责阳光雨露。”每个细节都在诉说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尊重与珍视。
典礼现场的灯光与毕业生的笑容交相辉映,这是属于济南独有的浪漫。“济南用五年时间把毕业典礼演变成了城市IP。”2022届硕士毕业生王洋放弃返回滨海城市的老家,在济南开启就业打拼的人生新篇章。
这种从“城市合伙人”到“青春合伙人”的称谓进化,折射出济南对青年人才从“引进”到“共生”的理念升级。
人才争夺战中的“济南解法”
青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年,济南常住人口增速翻倍提升,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人,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济南的“留才密码”藏在既有温度又有章法的政策体系中,让青年人才在城市发展中找到“刚刚好”的归属感。
感受温度——在2025届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的致辞如大家长般摒弃常见套话,开门见山聚焦青年最关切的就业创业问题展开介绍。他说,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济南有3个特点:有充足的就业岗位,有多样的就业选择,有完善的就业服务。除此之外,对于自主创业的同学,济南在资金支持、载体平台、创业氛围等方面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温度背后,是济南深耕人才工作的战略章法。
近年来,济南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深入践行“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理念,持续打造“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人才IP,建立完善“一节一赛、一会一礼、一校一行+海右人才传播矩阵”“6+1”人才招引体系,按照“更有效、更精准、更具针对性”的原则,每年动态优化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为广大人才来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全面保障,城市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
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针对青年科创人才新增三大“硬核”支持:每年遴选10名左右创业人才,每人给予一次性50万元资金支持;新增海聚泉城专项人才“蓄水池”支持政策,每年遴选15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每人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新增博士后创业支持政策,每年遴选10个左右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每个给予30—50万元资金支持。这些政策精准对接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济南标志性产业链需求,形成涵盖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创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全链条人才支持体系,使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产业发展需要。
在生活保障方面,从你初来乍到的落脚租房,到创业打拼的政策扶持,再到扎根定居的生活服务——全力构筑“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当前,济南正以“不拘一格”的包容心、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助力人才筑梦泉城、施展抱负。
让每个梦想都能“轻装上阵”
让青年人才卸下包袱、放开手脚在创新创业的路上“轻装上阵”,既需政策润泽,更需精准服务。
济南以“政策工具箱”和“金融蓄水池”双轮驱动,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硬核支撑。
根据新版人才政策“双30条”,济南整合全市平台载体资源,广泛链接海内外人才项目、赛事引才项目等优质资源,打造“1+N”项目孵化矩阵,根据成效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同时成立首期3亿元的海右人才基金,重点扶持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海聚泉城”专项计划及“校友经济”优质项目,以“耐心资本”陪伴人才成长成才。济南组建政策、金融、法律、知识产权四大服务团,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让广大人才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创新创业。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
拥有52所驻济高校的济南,始终将高校视为“智力富矿”,多次召开驻济高校座谈会,对深入实施市校融合发展战略提出更高要求。
通过“高校20条”2025版,构建“政策引导+平台支撑+人才共育”体系。例如,支持高校从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选聘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产业教授(导师),深度参与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按照每人每年5万元标准给予聘任高校经费补助,每所高校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为优化人才引育与成长路径,实现高校高水平建设与省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通过在“济南奖学金”基础上新设立“济南奖学金菁英奖”,加大对有意留济就业大学生的支持力度;济南提出“支持高校助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结对职业院校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支持驻济高校与济南市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在科学教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早期培养、“3+4”“3+2”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通过分段贯通培养方式和长周期持续支持,为拔尖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成长打牢基础。
政策“育苗”与服务“护花”紧密衔接,高校“播种”同产业“结果”良性联动,济南正以全要素生态链托举起每个创新创业梦想,让青年人才在泉城的沃土上轻装上阵、逐梦前行。
从“筑巢引凤”到“共生共长”
“济南的诚意,在于它不把青年当‘过客’,而是‘合伙人’。”2025届毕业生陈默文的感慨,道出了许多留济青年的心声。
从开学典礼的“第一课”到毕业典礼的“城市告白”,从“海右人才节”到加快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济南用持续的文化浸润构筑情感认同,让城市与青年的联结超越功利性选择。
五年间,驻济高校毕业生散落城市各处:有的在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攻关生物医药技术,有的在战略合作中探索低空经济新蓝海,有的在社区深耕公益事业。当政策温度、城市厚度与发展速度形成合力,济南正在证明:最好的留才政策,是让人才在城市发展中找到人生的最佳打开方式。
五年前,济南用一场毕业典礼叩响青年人才的心门;五年后,这座城已成为广大青年眼中的“梦想栖息地”。这场持续五年的“顶配浪漫”,不是终点,而是城市与青年共同书写的新篇章——在千泉奔涌的热忱里,每个青春梦想都值得被托举,每个奋斗身影都将成为城市的骄傲。(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茜 摄影:张宪政)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