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了!茶店从早到晚都没人,为啥不倒闭?真相原来是这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22:07 2

摘要: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你或许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茶叶店门可罗雀,店员闲坐聊天,但店铺却常年屹立不倒。

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你或许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茶叶店门可罗雀,店员闲坐聊天,但店铺却常年屹立不倒。

茶老板们究竟靠什么盈利?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行业的神秘面纱。

在浙江湖州南浔区的荻港村,有一家名为“聚华园”的老茶馆,当地人更习惯叫它“一元茶馆”。

茶馆的老板潘平福已经81岁,经营这家店超过半个世纪。

茶馆的茶水价格从最初的5毛涨到1元,即便自带茶叶只收热水费,一天最多也只能卖出三四十杯茶,收入连成本都难以覆盖。

但潘平福的茶馆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了村里几代人的乡愁寄托。

他的秘诀是什么?

答案藏在茶馆角落的一把老式剃刀里。

年轻时学过理发的潘平福,将茶馆一角改造成理发区,为村里的老人提供传统剃头、修面服务,每次收费15元。

靠着这门手艺,他不仅补贴了茶馆的亏损,还维系着与老茶客的情感纽带。

茶馆里泛着岁月痕迹的长凳、搪瓷茶缸和煤炉铜壶,成了吸引游客的“活招牌”,甚至有人专程来体验这种复古的生活方式。

这种“副业养主业”的模式,正是许多传统茶店的缩影。表面卖茶,实则靠手艺、情怀甚至空间租赁维系生存。

在潮州,茶叶被当地人称作“茶米”,喝茶如吃饭般日常。

这里的茶叶店密集到“茶铺多过米铺”,但店里往往只有老板和熟客闲坐品茶,少有新客光顾。

一位经营茶叶店20多年的潮州老板梁先生坦言:“生意冷清是假象,我们的客户根本不需要上门。”

潮州茶叶店的核心竞争力是“熟人经济”。

客户大多是几十年的老街坊,或是通过电话、微信下单的老主顾。

店家与顾客之间形成了一种近乎家族式的信任关系:客人喝惯了一家店的茶,便很少更换,甚至代代相传。

逢年过节,这些店铺还会推出定制礼盒,企业客户一次性采购上百份茶叶作为员工福利或商务礼品,订单金额轻松过万。

更隐蔽的是“代购经济”。

在凤凰单丛茶的核心产区,代购团队每天穿梭于各山头,从茶农手中收购优质茶叶,再通过供应链平台明码标价卖给全国采购商。

一家代购平台每天流动茶叶量达3000斤,佣金固定5%,既解决了茶农分散、采购商奔波的问题,又让茶叶店无需囤货即可赚取差价。

你以为茶叶店只靠卖茶赚钱?

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代茶店的盈利模式早已突破传统框架,衍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组合拳”。

湖南长沙一家1000平方米的茶馆,将闲置的总经理办公室改造成多媒体会议室,出租给周边企业,每月增收2万多元;

江苏常州的天语雅阁茶馆,面积超1000平米,不仅提供茶饮,还设有台球桌、麻将房和自助餐区,包间按小时收费,周末一座难求。

这种“空间集合店”模式,让茶馆变身社交中心,吸引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

浙江一家茶馆在母亲节举办“我为母亲泡一杯茶”活动,30位老顾客带来78位新客,其中50多人当场消费;

广东某茶店每月为顾客举办生日派对,凭消费券享折扣,既维护老客又刺激复购。

更“卷”的是,江苏天语雅阁甚至组织会员港澳游,途中提供定制茶歇,把喝茶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还有北京一家茶企与周边餐馆达成合作:免费提供3个月茶叶给餐馆使用,条件是在菜单注明“本店茶叶由XX品牌独家供应”,并承诺顾客凭餐馆小票到茶店消费可抵现。

两个月后,茶店新增1000多名顾客,成功将吃饭流量转化为买茶需求。

这些案例,逐渐为我们揭开了茶店的神秘面纱:

茶店早已不是单纯的茶叶销售点,而是融合了社交、服务、文化甚至资本运作的复合体。

多数传统茶店面积小、装修简单,老板往往身兼数职(泡茶、销售、客服),人力成本极低。

福州茶商陈老板曾吐槽:“底薪一千多包住都招不到人”,侧面反映行业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

茶叶作为非标品,价格体系极不透明。

潮州凤凰单丛茶因“一树一香”的特性,常被茶商以“稀缺性”为由抬高价格,毛利率可达60%-70%。

即便是平价茶叶,通过分级包装(如散茶变礼盒),利润也能翻倍。

许多茶店看似冷清,实则通过会员储值、企业团购、期货交易(如预售明前茶)获得稳定现金流。

福建厦门一家红茶馆转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众筹吸引创业团队入驻,项目成功后抽取股权佣金,单笔融资高达10亿元。

如今的茶行业,早已过了“开门等客”的时代。

那些看似冷清的店铺,或许正在微信群里接单,在直播间卖货,或者筹备下一场品鉴会。

正如潮州茶商柯泽龙所说:“单丛茶要想走出去,光靠‘熟人经济’不够,必须标准化、品牌化。”

当传统茶店遇上现代商业思维,生存不再是问题,如何活得更好才是新课题。#头条深一度#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