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不都是一群得了狂犬病的疯狗吗?天天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他,一张口就是满嘴喷粪,龇牙咧嘴。”近日,拥有千万粉丝的微博大V“留几手”在博文中言辞激烈地炮轰汽车自媒体行业,其尖锐表述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有网友表示支持“话虽说得难听,但句句在理”;也有行业从业者反
“这里不都是一群得了狂犬病的疯狗吗?天天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他,一张口就是满嘴喷粪,龇牙咧嘴。”近日,拥有千万粉丝的微博大V“留几手”在博文中言辞激烈地炮轰汽车自媒体行业,其尖锐表述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有网友表示支持“话虽说得难听,但句句在理”;也有行业从业者反击“外行有什么资格来评头论足”;更有人提出质疑“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留几手就不能被收买了?”这些声音的激烈碰撞,暴露出当下汽车圈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汽车媒体与企业的关系似乎正在陷入“流量博弈”的恶性循环。
提到这种恶性循环的典型缩影,就不得不提近期深陷舆论风波的雷军。小米法务部前几日刚高调官宣黑公关案件告破,众多高管、媒体同时转发,昨日却发现相关微博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微博社区公约》的相关规定”被微博官方集体删除。然而,今晚是承载新品发布与芯片技术亮相重任的小米发布会,如此巧合的时间节点,不少网友怀疑:这是否是一出自导自演的戏码?如果真如网友猜测的那样,那小米汽车的营销手段的确有点太过分了!
当企业过多地用个人叙事替代技术沟通,媒体再将情绪传播置于专业解读之上,最终就会让用户在“造神”与“弑神”的舆论摇摆中迷失判断。当“留几手式批判”与“雷军式营销”掀起的舆论风暴越演愈烈,最需引起行业反思的核心命题,是媒体与企业关系的深度重构。这种重构的关键不在于批判与营销的博弈,而在于回答“如何共生”——它既非媒体对企业的单向依附,也非企业对媒体的流量收割,而是基于用户价值的深度协同与生态共建。
“留几手式”生存策略
“留几手”的炮轰看似是对行业乱象的正义批判,实则暗含着自媒体时代的生存逻辑。作为靠毒舌点评起家的初代网红,他深谙“争议即流量”的传播法则。
回顾其过往轨迹,他最早在豆瓣上以犀利的文字点评走红,随后转战微博。他早期通过犀利大胆的“打分”风格,专门给网友上传的女生照片打分,从“负分滚粗”到惜字如金的“好评”,标准奇葩,言语辛辣,引发了巨大争议。但早期争议也为其积累了百万级的粉丝基数,因此也奠定了其"批判式流量收割"的运营底色。
据行业观察,汽车领域相关话题长期保持高热度,且负面内容往往更易引发传播裂变。此次“留几手”对“车马费拖欠”“博主无底线”等行业内幕的曝光,恰好踩中公众对“利益输送”的敏感神经,瞬时引发了大量行业内的关注。
除此之外,外界对此还有一种猜测:“留几手”或许有涉足汽车相关领域的想法,或者已经在筹备。通过贬低现有的汽车自媒体,可以给大众营造一种“现有汽车自媒体都不行,需要新的声音和力量”的印象。如此一来,当他后续推出与汽车相关的内容、产品或者服务时,就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认可。同时,对其他汽车自媒体的打压,也减少了自己未来进入这个领域的竞争压力,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更顺畅的道路。我们发现,“留几手”在辣评“汽车自媒体赛道乱象”三天后,就发布了一条共情雷军的博文。
随着汽车自媒体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那么,这种行为背后,很容易藏着对行业话语权的争夺。“新玩家”为了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需要寻找独特的发展路径。而“颠覆式批判”或许就是一种途径,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的同时,帮助“新玩家”快速打开市场缺口,在行业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一套“争议收割”的公式法则——用极端言辞挑起对立、制造骂战,再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收割流量,即便多次因涉嫌人身攻击陷入舆论争议,却总能借热度实现粉丝暴涨,这种“黑红路线”似乎早已成为了当下互联网屡试不爽的生存密码。
但剥开这层“正义”的包装,不难发现其操作逻辑的危险性:通过放大个别乱象制造行业整体性负面印象,用情绪化表达替代理性分析,既能快速提升个人账号商业价值,又能规避深度调查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最终形成“骂完就走,流量我有”的闭环收割。
这种模式对行业生态的伤害不言而喻——当“靠骂行业吃饭”成为流量密码,真正沉下心做技术解析、用户服务的创作者被边缘化,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愈演愈烈,而公众在一次次被情绪煽动后,对行业的信任度加速透支,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生态陷入“越批判越畸形”的恶性循环。
“雷军式”叙事
“雷军式阳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将商业策略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参与感”。当汽车行业还在沉迷于“技术黑话”与“豪华溢价”时,小米通过“普通人叙事”、“技术平权定价”和“人设情感连接”三个维度,重新定义了品牌与用户的关系。
雷军在小米汽车的营销中,常以普通人视角分享造车心路等细节,如讲述自己试驾多款车的经历、为理解驾驶体验考取赛车执照等,让用户感受到他对造车的投入,这种方式使品牌更具亲和力,拉近与用户的距离。相比传统车企的官方宣传和刻板形象,这种沟通方式更容易让用户产生亲近感,从而改变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小米SU7将高端技术全系标配至入门车型,以“同价位配置拉满”的策略打破消费阶层壁垒,让用户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高端技术带来的体验,这种“技术普惠对抗品牌溢价”的定价方式,同样改变了传统车企的“配置分级”套路,因而吸引了大量用户。
不仅如此,雷军团队在发布SU7的同时同步曝光后续高端产品线规划,以此树立技术标杆,突出主销车型的性价比优势,形成“品牌向上、销量向下”的良性循环,这种对“锚定效应”的运用在商业策略上是合理且有可能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雷军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知名企业家,将个人IP与小米汽车品牌叙事深度绑定,他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在发布会中讲述造车心路、展示自己的试驾经历等,让用户对小米汽车的诞生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也增强了用户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连接。
这种做法的确有助于将企业从一个单纯的工业产品转化为一个有情感、有故事的品牌,使用户更容易对其产生共鸣和认同。在此驱动和影响下,不少其他品牌的创始人也开始开通个人的平台账号,书写自己的IP故事。
然而,这种将个人人设与产品深度绑定的策略,也深藏着“信任杠杆”的风险。行业历史经验显示,过度依赖个人IP的企业,往往会面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困境:极石汽车创始人昌敬曾因“套现争议”引发舆论风波,给企业带来了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过度介入政治争议及社交媒体争端,引发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观的质疑和反弹。从近段时间关于小米的争议风波也可以看到,当群众对企业产品问题的声讨转化成对创始人个人道德的审判,“人格化营销”的双刃剑效应也变得显而易见了。
值得关注的是,汽车行业的负面舆情生态长期存在复杂性。从过往案例看,部分市场主体为争夺竞争优势,确实存在通过非正当手段操控舆论的现象。2025年3·15期间,央视曝光了汽车行业黑公关的灰色产业链——某车企被曝雇佣专业机构,通过伪造用户投诉、剪辑拼接视频等方式,系统性抹黑竞争对手,相关操作甚至形成“舆情制造-传播分成-危机勒索”的完整商业闭环。
企业与媒体要如何共生?
当自媒体用“阴谋”收割流量、企业用“阳谋”争夺用户时,汽车行业需要进入一个新的“共生时代”。当流量泡沫逐渐消散,企业与媒体的关系需要重构:前者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护城河,后者通过专业内容回归价值本质,而用户则在信息过载中进化出更理性的决策逻辑。这种共生关系的平衡点,既不是单纯的批判狂欢,也不是单向的企业叙事。
当前的汽车自媒体正陷入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一边是专业媒体因自购测评车辆、团队人力等成本高,运营压力大,被迫收缩战线;而另一边是一些跨界博主通过制造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内容,利用大众的好奇心和对热点事件的关注,轻松获得高流量。
平台算法对“冲突性内容”的倾斜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用户活跃度,往往会优先推荐那些具有话题性、争议性的内容,这就使得标题党和制造冲突的内容更容易被推送给广大用户,进一步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如果想要破局,行业亟需建立更透明的评价体系,倒逼自媒体从“博眼球”回归到“价值输出”。换句话说,只有当“专业评论”的流量收益超过“情绪煽动”,“内容泡沫”才能真正“退潮”。
企业与媒体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当自媒体回归专业本质,企业摒弃零和思维,两者的合作将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媒体用深度内容赋能技术传播,企业以创新成果反哺内容价值,最终形成用户、媒体、企业三方共赢的生态。相反,二者的共存恰恰构成了一种动态制衡:当车企过度包装人设时,自媒体的质疑声成为纠偏的警报;当自媒体为流量恶意唱衰时,企业的产品力又成为最有力的反击武器。这场博弈永远没有赢家通吃,只有持续拉扯中催生的行业进步。
来源:轰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