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此流传数百年的论断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22:50 2

摘要:当然,鄙人愚钝,无意深挖此论述的正确与否,单纯陈述一个事实。南宋灭亡之际,于崖山海边,十万军民不愿苟活于蒙元治下,最终选择跳海殉国。很诧异,到底是需要多大的勇气驱使这十万民众慷慨赴死?活下来,等待翻盘的希望,等待一起集结力量去反抗,难道就一点希望都没有?

副标题:文学与历史杂谈34-崖山海战十万民众跳海殉国,不愿苟活于蒙元治下的忠魂由何而生?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相信各位看好历史的朋友对于此论断并不陌生。

当然,鄙人愚钝,无意深挖此论述的正确与否,单纯陈述一个事实。南宋灭亡之际,于崖山海边,十万军民不愿苟活于蒙元治下,最终选择跳海殉国。很诧异,到底是需要多大的勇气驱使这十万民众慷慨赴死?活下来,等待翻盘的希望,等待一起集结力量去反抗,难道就一点希望都没有?

历史在崖山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今天,我们就用简短的两千余字,浅谈这场悲歌背后的历史逻辑,结合后来元朝治下原南宋领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回溯崖山壮举的历史脉络。

·悲壮的气节与文明的冲突

如果要细节上论述崖山海战的象征意义与历史评价,无疑其具有极高的地位。

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负刚满7周岁少帝赵昺投海殉国,十万军民随之自尽,南宋遗民对气节的坚守在这一刹那尽显。很明显,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上,文明发达的南宋军民与游牧的蒙古人之间,存在着断裂一般的认知鸿沟。

显然,南宋延续了汉唐以来的文化正统,而元朝作为蒙古政权,其统治明显就是对华夏文明的冲击。士人阶层将殉国视为对"华夷之辨"的终极捍卫,正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所体现的精神内核,便能瞬间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南宋遗民对元朝统治的恐惧早已经深埋于心。蒙古早期征伐以屠城劫掠著称,从一些典籍里也能看出,铁木真为首的这群人似乎引以为傲,举例论证,其早期攻陷中亚城市时"尽屠其民",且大肆宣扬。南宋军民对元朝可能实施的残暴统治有深刻的记忆。即便忽必烈后期政策趋于缓和,但民众对蒙古统治的负面预期已根深蒂固。

宋丞相陆公祠堂

时间轴来到清末,海外的汉学学者将崖山之战称为"华夏陆沉",认为其标志着古典中国的终结。这种观点虽然稍微显得有一点偏激,但却直接反映了以下这个现实。

南宋的军事失败背后直指精神危机与信念危机,南宋虽经济繁荣,但"重文抑武"政策导致军事孱弱。理学强调道德内省而忽视实践,士人阶层逐渐失去尚武精神,面对外敌时缺乏有效应对策略。这就犹如当今世界的比拟一般,当恶魔踏入另一群人生活已久的土地,企图让这群恶魔自己退出,这是不太可能的,文明世界内部可以用文明来相互约束,但是文明与野蛮之间最终只能是拳头的大小。

·痛苦地活下去

其次,咱们再论南宋遗民不愿苟活的深层原因。

从后世的上帝视角回望历史,后来的元朝,其统治的压迫性政策是华夏历史上一次灾难性重构。元朝的四等人制度与民族歧视通过基因的锁定,完全阻隔了文明世界本应具有的和平与宽恕,像极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元朝将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南宋遗民处于最底层。法律规定蒙古人杀死南人仅需赔驴价,而南人不得持有武器、集会,甚至夜间禁止点灯。

同时,元朝推行"驱口制"也即是奴隶买卖合法化,还推行"甲主制"也即是汉人供养蒙古士兵,并强制征收高额赋税。科举长期停废,96年仅仅开了四次科举,导致文人仕途受阻,只能通过书院讲学维持文化尊严。您问为何近百年只有四次,因为他们看不懂,这就是本质原因。

时间来到南宋末期,此时,儒家伦理浸淫华夏已经千余年,该理论的实践在南宋理学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语中得以完美地体现。所以,陆秀夫等人的殉国行为被塑造为忠君爱国的典范。这种思想通过书院教育渗透民间,形成集体道德约束。

再说,南宋后期的有志之士们,多多少少还能保存一丝前朝记忆的警示。北宋灭亡时"靖康之耻"的惨状是无法与言语来形容的,彼时,皇室被掳且女性受辱,一幕幕在字里行间中最终成为集体创伤记忆。南宋遗民宁愿自尽也不愿重蹈覆辙。

如果要痛苦地活下去,不如来个痛快。

·元朝治下的原南宋疆域

除了四等人的制度之外,元朝又是如何对待原南宋疆域治下的军民的呢?

其实,蒙古人初来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对于富庶的原南宋地域,也缺乏基本的认知,他们心里最无法理解的是,这江南水乡为什么不能变成牧场来养马。所以,拉拢精英阶层便是他们最开始的怀柔作为。忽必烈曾优待过南宋皇室。宋恭帝赵㬎被封为瀛国公,还迎娶了元朝公主,再者,忽必烈个人十分愿意启用汉臣。这种策略的初衷旨在消解抵抗,但实际效果还是有限的,多数士人仍拒绝出仕。

另外有一个罕有人知晓的细节,元廷通过委派书院山长进而掌控经费,还设立"直学"官职管理田产,将原本作为遗民精神堡垒的书院纳入官僚体系。自此,书院逐渐沦为官方教化工具,书院也再无法传播南宋英雄的忠义过往。

纪念陆秀夫

蒙古统治者见怀柔策略不见成效,便开始进行经济与社会重构。土地兼并与赋税压迫使得原南宋治下富庶区的民众们苦不堪言。元朝将南宋官田赐予蒙古贵族,导致江南自耕农大量沦为佃户。公元1289年,江浙行省税粮达449万石,占全国三分之一,远超南宋时期。

单纯的赋税压力还无法自成体系,技术掠夺这个词汇第一次走进了华夏历史的文化史册中。元朝强制迁徙江南工匠至北方,杭州织工大量被迁至大都给蒙古贵族们织丝绸。活在那个时候,活下去似乎比活得有尊严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说个体外哈,元朝时期,戏曲文学繁荣是反常的,元杂剧的兴盛表面是文化繁荣,实则因科举停废导致文人转向市井创作。关汉卿《窦娥冤》借古讽今,暗喻元朝司法腐败,可惜蒙古人根本读不懂故事背后的主旨,才令历史的真相以另类的方式流传至今。

·殉国是一种升华

近年来,某些人的声音称元朝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实,真实的历史表明,如果融合需要建立在杀戮的基础上,那么就不如自尽殉国来得痛快。崖山海战的悲剧性便在于此,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因制度缺陷而崩溃,但其精神遗产通过士人殉国得以升华。今日回望这段历史,不禁感叹。

宋朝"重文抑武"的失衡政策与元朝"民族等级制"的压迫性,实际是提醒后世的人们明确,社会治理需兼顾公平与均衡的发展。

有一说一,崖山之后,华夏文明并未真正断绝,而是以更坚韧的方式融入了历史长河。最终在悄然间,写入了人们心灵深处的记忆角落,就如同此刻的您我,说汉语,写汉字,将华夏文明的伟大体现在唾手可得的每一个瞬间。

来源:省愚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