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留几手综合体,到底看上他啥了

摘要:一个“圈子”“兄弟”如唇环般衔在嘴上,凭一己之力加深爹味刻板印象的杨子;

艺术源于现实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如《再见爱人》里那足以令人做噩梦的哼哈二爹——

一个工作上信奉摆烂原则,生活里邋遢不修边幅的留几手;

《寄生虫》

一个“圈子”“兄弟”如唇环般衔在嘴上,凭一己之力加深爹味刻板印象的杨子;

自诩厨艺却干出热油煮泡面这种炸厨房操作:

凑一块,就成了近期都市家庭剧《好团圆》中的典中典丈夫角色:邓海洋。

其DNA之高度相似,宛如杨子和留几手两人生的儿子。

邓海洋(陈赫 饰)也是一声兄弟大过天,却连最基本的个人卫生都很难保证,油腻、邋遢。

更巧的是,邓海洋也正面临离婚危机。

该剧主角团向家三姐妹,向前(白百何 饰)、向中(李纯 饰)、向南(王玉雯 饰)皆为婚姻烦恼,各有各有的鸡毛。

这部豆瓣5.8连及格线都过不了的剧,却有一个角色引起了不少人共鸣:

邓海洋的老婆、由李纯饰演的二姐,向中。

那股因缺爱而委屈较劲的味儿,堪称所有在家里排行老二的真实写照。今天想透过这个角色,聊聊隐藏在婚姻下的个人困境——“二姐困境”。

看这剧的观众都会产生两大疑问。

第一个,像邓海洋这样的劣质男性,向中怎么会看上他?

第二个,她怎么还没离婚?

其实向中也提出了分居。

但分居并不是为离婚做准备,只因她受不了对方邋里邋遢,不刷牙不洗澡,所以划了一条楚河汉界,拒绝与邓海洋亲密接触。

不止生活习惯不同,两人对生活的态度都截然不同。

向中,努力上进又独立,所有形容优质事业女性的词放她身上都不为过。邓海洋刚好相反,端着个铁饭碗就贪图安逸躺平,为人缺乏责任感和担当。

但哪怕两人分歧大到分居的情况下,向中其实也没有真正动过离婚的念头,有时还顺手给对方带个饭之类的,始终顾着对方。

唯一一次大冲突,是邓海洋裸聊被骗走了两人的共同财产。

向中急需用钱,邓海洋搪塞不过搬出了诡辩理论,怪罪她作为妻子不跟他交流,所以才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这事于情于理错都在邓海洋,但争吵后还是向中先给了台阶。

看到这,估计你也要给向中颁发“最强忍者”勋章了吧。

结果什么事都能忍的她,却因为一件“小事”,爆发了——

她在一次外出工作正好遇上台风,于是让邓海洋给她送件衣服。

邓海洋在跟兄弟喝酒,对此视而不见。

向中被台风吹落河导致感冒送院,联系邓海洋依旧得不到理会。

独自在医院吊水一晚上,第二天回到家发脾气想引起邓海洋的关心,但对方却把她归结为“发疯”,完全无视她。

到此,向中才提出了离婚。

比起生气、伤心,邓海洋更多是难以置信。

因为他笃定了这个妻子虽然总嫌他不爱干净,但是会一直忍让他,不会到离婚这一步。

那一开始就知道对方性格的向中,是怎么和他走到一起的呢?

日子过得太孤单

遇见邓海洋能把我捧在手心里

向中的择偶要求出人意料的简单:她只需要有个人关心她。

至于这人外貌、能力、习性如何,她都可以忽略。

恋爱时的邓海洋确实做到了,女友在他心里的排序是远在兄弟之上的。另外的加分项是,邓海洋的妈帮学历不好的向中找了份稳定的工作。

以向中当时的理解可能是,不光恋爱对象关心我,他的母亲对我也是爱屋及乌,一份关系收获了两份关注,彻底符合她“用婚姻换取关注”的核心需求。

两人性格婚前婚后都没变,唯一变的只有邓海洋对向中的关心程度。

向中以为在恋爱里享受的关注度会理所当然地平移到婚姻里。可实际上,邓海洋婚前重视的是讨媳妇这件事,而不是媳妇这个人。

一旦这个事达成了,就不需要付出心思了,婚后自然不再紧张她。

结了婚后,他又觉得

他那些朋友比我重要

所以向中引发争吵、分居,都是为了让邓海洋更关注她一点。

对她而言,对方被裸聊被骗钱不算事,对方不求上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要不然也不会光吵吵不动真家伙。

真正让她寒心的,是对方已经对自己彻底失去关心,这才是她提出离婚的真正原因。

既然她对婚姻的核心需求无法满足,那就没必要维持婚姻。

同理,故事最后,让向中选择复婚的原因也在此核心需求——

邓海洋终于意识到对向中的关心太少,他开始在亲密关系里给对方重新排序。他开始关心妻子的情感需求,重视她的情绪表达。

就像《再见爱人》里,清醒强悍如葛夕,也在一遍遍确认留几手对她的爱一样。隐藏在向中独立强势外表下的,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情感黑洞。

要寻找这个黑洞的起源,就得从向中的性格分析起。

向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她老是不高兴。

表现出来就是爱怼人。

说话总是夹枪带棒,在亲密关系里更甚,跟家里人说不到两句话就炸。

都知道性格塑造自原生家庭嘛。

她的名字颇有意思,向中,对应她在家里的地位,不上不下的中间。

受政策影响,算超生儿的向中出生就被送到农村生活了,长大一点回家后,家里添了妹妹向南。

向父会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说:

向中跟向南能一样吗

向中去学校上学,因为口音被同学嘲笑;基础不好成绩上不去,压力大到不敢去学校,天天躲在被子里哭,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就连结婚,向中的仪式也是最简单的。

从小到大都是如此,父母的关注重心一直围绕着大姐和妹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向中会选择与邓海洋结婚。

向家并没有让她感觉到安全感,全家聚会只有她坐在边缘位置,带刺的言语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

除了关注,三姐妹在资源分配上也是不均的。

新衣服要先给大姐,零食要留给小妹。

日常玩闹,就连一把休息的椅子,二姐也被大姐禁止与妹妹争夺。

父母把上私立小学的机会偷偷留给了向南,而非当时更需要的向中。

以为向中不知情,所以对她也没有任何补偿。

房子的拆迁款,分给向南近一半。

全家默认资源分配妹妹优先,大姐随后。

后续的影响是向中的学历、工作都不如大姐和妹妹,所以邓海洋母亲牵线搭桥的工作,对她的婚姻来说算个加分项,最起码有人知道她的需求并愿意帮助。

从小到大的资源不均,让向中缺乏物质安全感,对待工作就格外拼命。

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在台风天户外直播。

看到女儿直播落水的父亲觉得人已经从河里出来了,就不算事了。

没人询问向中身体情况,问题就在眼前,他们都视而不见。

而全家偏心的向南,其实并非亲生,而是向父哥哥的女儿。向南幼时某次生日聚会,向父心急催促,导致向南的亲生父母命丧车祸。

看似非典型的亲子剧情,实际上却都是典型家庭问题的源头:

大人的自私,权力的失衡,分配的不均,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等。

向父对资源和关注度的倾斜,剥夺孩子的利益,实际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

向中理解这份愧疚,但从她的角度出发,她只是父亲愧疚的承载体,这又是另一种层面的不公平。

而唯一关心向中的向母,其实在这个家里失语。

当初的超生,是因为向母想给向家生个儿子,结果是女儿就送到乡下了。她对这个家没有任何话语权,长此以往还形成了对向父决策附和的习惯。

向父因愧疚偏袒向南,她也跟着照办。

面对二姐情绪崩溃的埋怨,她无力改变。

唯一一次表态,是听了向中诉苦后,她同意女儿离婚。

但是这次开口来得太晚了。不需要谁同意,向中也是打算离婚的。

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向母也开始在二女儿身上做面子工程。

就这,还是背着向父才敢同意离婚。

向中离婚后,向母还得在向父面前装作不知道。

而这位爹得知向中想离婚,第一反应是向中心高气盛。

他阻止向中离婚,一是害怕周围的流言蜚语影响他的脸面。

二是他觉得邓海洋配向中绰绰有余,他从没有正视过二女儿的实力。

他并不想知道女儿真正想离婚的原因,又或者他不在乎。

不管是三姐妹还是父母与子女的排序中,向中接受的都是最不公平的。可就在这样不公的待遇下,父亲却要求三姐妹能平等地回报。

向父希望他一声令下,三姐妹都得平等地为他效力,他并没有意识到不管是付出还是收获,对向中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当然,感情这个事情是没法量化去计算回报率的,亲人之间也不应该过度计较得失,抚养小孩赡养老人都是义务。

但当孩子接受到的关注度明显有落差时,就很难不产生比较心理,于是在回报的环节也会开始衡量计较。

更重要的是,因为不平等的对待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会让亲子之间的感情始终存在裂痕,难以修补。

向父对从小忽略二姐这事并无行动上的愧疚,他仅有的亏欠也存在于口头。

实际上,老一辈人的观念也不太可能说扭转就扭得过来。

结尾编剧描绘了父女放下芥蒂重归于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

可父亲到最后都没有正视过向中在原生家庭里的需求,他愿意像个勇士一样为三妹去斗争,却不愿意低下头来看看一直被他忽视的向中。

牺牲二姐为基础的和解,恕我不能苟同。

他的行为并没有真正解决向中的问题,大团圆只是影视的美化。

现实里,“二姐”们的问题多数会贯穿她们的一生。

“二姐”的困境不止是《好团圆》里出现过。

《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也是家中二姐,中间儿的生长环境同样影响了她的性格和择偶标准。

但与向中不同的是,德善在成长过程中勇敢向父母提出了质疑。

她的父母知道后没有忽略她的感受,而是选择道歉并直面自己作为父母的不足,用实际行动补偿作为德善,让她感受到父母的重视。

父女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互相理解。

作为“二姐”,德善算是幸运的。

因为她的父母愿意听孩子的感受,也愿意反思。

更多的“二姐”在生活中对应的,可能是Echo在脱口秀中所描述的那般。

出生在大山,又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除非生出男孩,否则绝不停止生育。

她的父母打孩子有三原则:

成绩好的不打

别人家的不打

儿子不打

成绩好的Echo有了一些特权,而二姐正好是一位成绩不好,又非常倔强的女性,于是总是被打。

二姐很难在这个家找到合适的位置,所以她在14年前选择逃离。

这么多年与家里一直没有联系,直到前段时间二姐生病住院,全家被迫团聚,母亲想用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刺绣去缓和二姐对家的恨意。

但二姐拒绝了。

拜托,到底是谁导致的不合呀?

Echo的二姐很符合现在环境对爽文大女主的期待,当断则断,有魄力与原生家庭割席。

那二姐现在的生活如何了呢?

在外面漂泊14年,有50万存款,还有一辆需要还贷的车。

按理说,二姐的物质条件已经不算差了,但她住的依旧是狭小的城中村,能全款买下的只有两套鸡蛋灌饼,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买得起柔软的纸。

她有着天然的焦虑和从小到大养成的不配得感,她不允许自己停下来。

二姐叛逆出走后的生活,并没有朝着我们理想的爽文大女主走去,她活得依旧很艰辛。

很多时候“二姐”的出现,看似都在贫穷地区,其实根本无关乎家庭的富裕程度,而是意识的落后。

她们承受的不公待遇的根源,还是父母从未正视过她们的存在,她们也就成了父母可试错的样品。

但是现在已经有足够的样品让我们知道,“二姐”不应该只是被忽略的“二姐”。

Echo脱口秀被淘汰后问了答案之书一个问题:

二姐她会获得幸福和快乐吗

答案是:都可以。

这不是一句鸡汤式空话,而是一个大趋势。

如今二姐困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故事和舞台展现在世人的视线中,呼吁着人们的反思和进步。

如今问题已被正视的一代,成为父母之后,就有希望从根源上杜绝这类困境的出现。

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年轻人已经学会课题分离,主动切割。

或许人的性格已然难改,心理的伤疤结痂后依然时不时会痛,从结果上无法忽视原生家庭的影响。

但能改的,是心态和价值排序。

当我不再把自己的人生跟父母的问题捆绑,同时让伤害停留在过去,意识到今后可以不再被这样的事情困扰,可以换一个源头去获得爱和肯定时。

“二姐们”一定能找到困境的出口。

Echo的二姐未必过得很好,但,她一定比过去更好。

这就够了。

来源:笔歌墨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