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10余年的邻里纠纷,化解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01:44 2

摘要:一天时间调解16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起。近日,东孚街道综治中心交出一份“硬核成绩单”,刷新了单日成功调解数。

一天时间调解16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起。近日,东孚街道综治中心交出一份“硬核成绩单”,刷新了单日成功调解数。

如此高效的调解效率背后,藏着怎样的调解智慧?当天,有一起持续10余年的邻里纠纷,是这样调解的……

“父母年纪大了,我不想看到他们和邻居继续吵下去了,请你们帮忙调解一下。”不久前,东孚街道综治中心接待了一位求助者陈女士。

01

接到诉求后,东孚街道综治中心迅速响应,肖长青、邱武西、陈小玲三位专职调解员立即联动村委会介入调解。

现场,面对争相诉苦的双方,调解员却意外选择“冷处理”——放任两家人“大吐苦水”近一小时,同时也从两家人的“谩骂”声中捕捉关键信息。

原来,两家纠纷的开始,是在一次修剪枝干。苏家房前有一棵龙眼树,长势旺盛,偶有枝干折断掉落在陈家门前。陈家索性拿刀砍掉部分枝干,由此引发纠纷。争吵过后,双方的矛盾升级到土地权属争议,陈家索性要拿回土地的使用权:当年苏家建房的地块,是找陈家置换的,当时是口头约定,如今两家有了争执,陈家便要拿回苏家房子周边用来种菜的边角地块,“以示抗议”。

调解员肖长青敏锐发现,他们并没有很大的仇怨,曾经还是守望相助的两家人。在争执过程中,他们提到了“建房换地互助”“曾帮对方渡过经济难关”等细节,这让调解团队捕捉到破局曙光。

02

调解现场:一石定界,解多年心结

找到两家人的“感情基础”,调解员分头行动,采用“背靠背”调解策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肯定了双方曾经的互帮互助经历,以“厝边情”寻求“共情”。

同时,调解员也对当事人进行普法,分析争议地块的集体属性,劝导双方“各退一步”。实际上,在调解过程中,一方曾表示,争执地块牵涉金钱利益不大,“争的不是三分地,是要争一口气”。

先有一个多小时的争吵和情绪发泄,后有调解员的介入沟通,两家人从互不相让,转为心平气和地沟通,最终同意和解方案——重新“划分地界”。

调解员肖长青亲自下场丈量争议地块,在双方都认可的位置,挥起锄头挖坑、埋入条石作为中界线,两家持续十几年的纠纷化解了。

03

从进村了解情况,到双方签署《和解协议书》,前后仅3个小时。这场邻里纠纷的成功调解,进展顺利,也充分展现了调解团队熟练的调解技巧。

做背调,了解矛盾症结

三位调解员有着丰富的调解经验,接案后,他们并没有急着与纠纷当事人见面,而是直奔村委会,向村里的调解主任了解基本情况,了解矛盾的症结,而后再赶赴现场。

亮身份,赢取双方信任

“两家人都把调解员视为‘公亲’(指替人主持公道的调解人、和事佬),抢着向我们倾诉,‘大倒苦水’。”调解员陈小玲说,有了信任基础,调解的成功率就高了。

冷处理,找利益平衡点

“调解不只是评判对错,还要疏通情绪。”调解员肖长青透露团队提出“吵架调解法”:“吵”是沟通的开始,“和”是调解的目的,调解之初要引导当事人充分表达,“把话说清楚”,从双方对抗性对话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热回应,找双方共情点

两家人以前有守望相助的“感情基础”,因为修剪树枝引发纠纷,没有及时得到调和,以致“互翻旧账”,互相为难。“争的不是三分地,是要争一口气”,调解团队精准找到双方的情感诉求,充分肯定了双方曾经的互助情谊,找到了和解的“共情点”,使得当事双方找到“台阶”,达成和解。


如何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作为全国综治中心建设现场观摩点,东孚街道综治中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3年以来,海沧区依托东孚司法所,在东孚街道创新打造了东孚街道综治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实现矛盾化解站式受理、全流程闭环、全域化覆盖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提供了鲜活的海沧样本

2024年,该中心受理案件1615起,成功调解1038起。另据数据,2024年该中心受理案件近半数由群众主动选择调解。今年以来,群众主动找上门的调解案件,比例持续上升,达到60%左右。

走进中心大厅,6个服务窗口呈条形排开,法律咨询、人民调解、警务服务、公证业务、诉讼服务、检察监督等标识清晰可见。过去,群众解决纠纷可能要跑多个部门,“现在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事”。

耕读东孚觉得有用的话,点个

来源:洋葱爱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