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报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04:00 2

摘要:他是一个广东客家的农村孩子,成长为光明日报的总编辑,绝非偶然。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父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平反),对他的性格是一种磨炼;与家人一起被遣返农村,从事超出他体力的劳动,对他是一种身心的淬炼;当不上红小兵上不了高中,对他又是一种韧性的培育。他早就做好了准

作者:王 蒙(本文为何东平报告文学《把日记写在报纸上》序)

我第一次与何东平同志见面,立即感到他必是一个优秀老练的报人。

他认真倾听,反应很快,总能抓住要领。他的言谈话语表达的思想清晰准确,恰到好处,你觉得对面是一个与你意会神通的人,有头脑,不乏味,有足够的知识修养。

读了东平同志的《把日记写在报纸上》,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他是一个广东客家的农村孩子,成长为光明日报的总编辑,绝非偶然。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父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平反),对他的性格是一种磨炼;与家人一起被遣返农村,从事超出他体力的劳动,对他是一种身心的淬炼;当不上红小兵上不了高中,对他又是一种韧性的培育。他早就做好了准备:“那些好事一定不会选中你,你所能达到的,就是下功夫去自学,下功夫去锻炼,做一个人人都称道的人。”挫折使他好学自强,淡定冷静,也使他得到了长辈的帮助、老师的信任、同学的赞扬,得到了各种办壁报、编小报、写广播稿、办展览的机会。最终,在1978年中央拨乱反正的光辉照耀下,他考上大学,进入光明日报这个久已向往的新闻单位。

在中国的党报中,光明日报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毛主席在西柏坡时建议创立的一份报纸,它既有党报的庄重,又充满文化信息与文化风度,我至今仍喜欢阅读。我本人也是光明日报的作者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起,先后写稿见报近140篇。从那些与我联系的编辑身上,我感到了光明日报这张报纸的敏锐、大气、高远。在光明日报当总编辑,不是容易的事。何东平同志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在光明日报工作34年,从记者编辑到各级领导直至总编辑,他从小受到的各种试练,都为报纸工作做了准备。他珍惜、感恩、敬畏,他眼睛向下,开门办报,不保守不塞听,有很好的沟通和捕捉能力;他做编辑有读者意识,“设身处地、视为己出”;他当记者确信“作家的笔调耐读”,得过不少新闻奖项。他说: “冷漠和无趣是新闻工作的天敌。”他深知党报责任重大、影响巨大,他既能把握大局,又在遵循、发扬、推进光明日报的特色上做出了新文章。他秉承“文化日记”“学术日记”的传统,他认为,读者看媒体,就是看“师、时、史、势”。他善于思考,总结出“对举思维”“避免隐性无良”的策划和编辑思路。他长于用短句、用细节、讲故事。他责任心强,在杜绝差错、打磨稿件方面总不满足,直至成为报社“第一责任人”后,还习惯把“黄金傍晚”作为加班时间,“把休息和应酬时间压缩到最少”。

读了何东平同志此一自述,我对报纸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在那么多重大报道、典型人物、学术文章的背后,报社编辑记者付出了那么多的劳动和思考。我至今记得,光明日报1978年发表的石破天惊的大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改革开放带来了根本性启发意义!光明日报的特色,无疑是一任接一任的总编辑带领一代接一代的报人辛苦采访、写作、编辑干出来的,何东平同志无疑是“光明风格”的一个优秀的践行者和建设者。我相信,还有许多同志,像东平同志一样,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我向他们致敬!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