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马健涛演唱的《搀扶》在网络上爆火起来,除了旋律动人以外,歌词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年前我牵了你的手,从此后,我们风雨同路走。下雨了,我为你撑伞,衣服破了,你帮我缝上。”就这几句歌词,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夫妻从相识到相伴的点滴日常,传递出相濡以沫的人间
马健涛演唱《搀扶》。
近日,马健涛演唱的《搀扶》在网络上爆火起来,除了旋律动人以外,歌词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年前我牵了你的手,从此后,我们风雨同路走。下雨了,我为你撑伞,衣服破了,你帮我缝上。”就这几句歌词,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夫妻从相识到相伴的点滴日常,传递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
通过这首流行歌,我想问友友们一个问题,您了解“歌曲”一词的来历吗?
《辞海》作为中国最权威的综合性辞典,“歌曲”被定义为“合乐的词曲”,即歌词与旋律结合的艺术形式。
从文献传承看,南朝《宋书·乐志》对汉乐府“声曲折”的记载,最早揭示了《子夜歌》是歌曲的概念。这种提法在后世文献中逐渐普及,唐代《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子夜》,晋曲也”,晋曲即“歌曲”。
既然大家都喜欢听歌曲,下面咱就扒一扒“歌曲”的由来。
第一,《诗经》中的古人怎么唱歌?其实就是古人玩的“朋友圈”。
三千年前的老祖宗们,他们的“歌单”叫做《诗经》。《诗经》里的诗都是能唱的,相当于古代的“歌词本”。那时候不管是种地、砍柴、谈恋爱,还是行军打仗,人们都习惯哼上几句。
比如,一群姑娘在河边采水草,就会唱起《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其实就是古代先人的“劳动号子”,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既解闷还合拍。
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要是小伙子看上姑娘了,不直接说“我喜欢你”“I love you”,而是在河边与姑娘对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邓丽君所唱的《在水一方》那么动听,相当于用歌声传递情书。
《国风.秦风.无衣》
要是行军打仗时,遇到士兵抱怨缺衣少穿,武器装备差,没法打仗的时候,伍长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向他唱起了《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然后,秦国士兵共同唱起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手同袍、抵御外侮的战歌,这样的军队能没有战斗力吗?
第二,“歌曲”这词是怎么来的?其实是歌与曲慢慢“凑”起来的。
大型音乐剧《孔雀东南飞》。
古代“歌”和“曲”开始是分开的。“歌”就是唱的词,“曲”就是唱的调。直到汉朝,朝廷设立了“乐府”机构,相当于古代的“音乐制作公司”,专门负责收集民间歌谣,再配上乐器编成曲,便凑成了歌曲。比如《孔雀东南飞》这么长的故事,乐工们就把它编成“相和大曲”,有主唱有伴奏,在宴会上演出,类似现代的音乐剧。
曹操《短歌行》。
三国时代,曹操写《短歌行》时,是按“流行歌曲”格式写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句子,配上当时的古琴、笛子,士兵们都能跟着唱,相当于建安时期魏国军队的“军歌”。
李白写的《清平调》。
到了唐代文人写诗时,都得考虑能不能唱,因为诗写完后就要交给乐工谱曲,就像现在的歌手找词作者写歌词一样。李白为了吹捧杨贵妃,写下了28字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笔下的杨贵妃是女神,备受皇帝恩宠,美若天仙又遥不可及。让音乐家李龟年一唱,立刻家喻户晓。
“旗亭画壁”故事。
唐代三位诗人“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能看出诗人的诗作在歌女中传唱的份量。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在酒楼偶遇歌女演唱,约定以诗作被唱次数定高下。结果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被演唱两次,墙上画两道;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被演唱一次,画一道;王之涣的《凉州词》由最美歌女压轴演唱,王之涣胜出。
这一典故反映了唐代诗歌配乐传唱的风尚,以及王之涣诗作在歌女中的认可度。王之涣的《凉州词》格律工整、节奏感强,主题贴近戍边离别等大众情感,天然适合配乐传播,既满足了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又契合了歌女对英雄主义的向往。
来源:奋斗者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