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秋的北平城,新中国的曙光正驱散旧时代的阴霾。在这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一本以“学习”为名的刊物悄然问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中国传播的重要阵地。这本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学习》杂志,承载着特殊历史时期的理论建设使命,其封面上的刊名题字更凝聚着共和国
毛泽东题《学习》杂志刊名手迹
1949年秋的北平城,新中国的曙光正驱散旧时代的阴霾。在这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一本以“学习”为名的刊物悄然问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中国传播的重要阵地。这本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学习》杂志,承载着特殊历史时期的理论建设使命,其封面上的刊名题字更凝聚着共和国缔造者的殷切期望。
9月15日创刊号面世时,封面“学习”二字笔力遒劲,正是毛泽东亲笔所题。据当时参与筹备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对这份理论刊物的创办极为重视。当筹备组通过中宣部呈请题字时,他不仅欣然应允,还特别询问了创刊宗旨与编辑方针。这看似寻常的题字背后,实则蕴含着对理论工作者的深切嘱托——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干部群众,成为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课题。
杂志初创时期,编辑部设在东总布胡同的一处四合院内。首任主编于光远带领着十余名编辑,在油墨香与稿纸堆中日夜耕耘。他们既要系统阐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要回应现实中诸如“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阶段”等具体问题。创刊号上刊登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方法》一文,率先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在各地干部群体中引发热烈讨论。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学习》杂志逐渐成为理论战线的重要平台。1950年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的论战中,杂志连续刊发王惠德、艾思奇等学者的文章,以扎实的理论分析廓清思想迷雾。这些讨论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紧扣土地改革、工商业改造等现实运动展开,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活的灵魂”。
在胡绳担任主编期间,杂志开创了“读者信箱”“问题解答”等特色栏目。编者们创造性地将深奥的哲学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用“老张问小李答”的对话形式阐释“量变到质变”规律,通过工人生产竞赛的事例说明“辩证否定”原理。这种贴近群众的传播方式,让理论刊物走出知识分子的小圈子,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案头常备的学习材料。
翻阅泛黄的合订本,可以看到新中国第一代理论工作者的探索轨迹。他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注重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阐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总会附上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具体分析;讲解“阶级斗争学说”时,必会联系当时正在开展的镇反运动。这种理论品格,使《学习》超越了普通学术刊物的范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见证。
从北平到北京,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这本刊物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沧桑巨变。当年毛泽东题写的刊名,至今仍镌刻在每期杂志的扉页,默默诉说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理论建设道路上的初心与求索。那些泛黄纸页上的文字,不仅是思想交锋的记录,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转型中寻找精神坐标的历史印记。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