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关税谈判刚落幕,又一场经贸博弈便到来了。5月上旬,中国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何亚东表示,商务部已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因案情复杂延期至2025年7月5日。他强调,中方对通过对话解决经贸分歧持开放态度,但最终决定将基于事实和法规。
中美关税谈判刚落幕,又一场经贸博弈便到来了。5月上旬,中国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何亚东表示,商务部已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因案情复杂延期至2025年7月5日。他强调,中方对通过对话解决经贸分歧持开放态度,但最终决定将基于事实和法规。
一周后的5月15日,法国财政部长隆巴尔在巴黎与中方高层会谈后坦言,双方未能就白兰地关税争端达成协议,但对话大门依然敞开。法国国家干邑行业管理局随即发出警告:若无法在7月5日前解决争端,法国白兰地产业将面临“灾难性影响”——中国是法国干邑最大出口市场,占其全球销量25%,涉及超过8万个就业岗位,这种压力直接传导至法国政治高层。
纵观事件的来龙去脉,中方这场反倾销调查并非无的放矢。欧盟在去年秋季启动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在短时间内就宣布将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最高可达36.3%,而法国正是这场对华贸易打压的推动者之一。
也正是因此,外界普遍认为,中方对白兰地的调查,是对法国推动欧盟限制中国制造的反制措施,一个白兰地,一个电动车,代表的正是中欧之间不同产业层面的战略博弈。然而很明显,这一次是法国率先扛不住。
于是在5月2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电话打到北京。据报道,马克龙在通话中作出两项关键保证:一是“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二是“愿同中方加强经贸投资及各领域务实合作,在重大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他特别提到“加快推进法国干邑输华”的必要性,并透露双方将合作筹备6月的国际会议。
这通电话背后,其实是法国态度的全面转变。在国际政治不断变局的背景下,法国已经意识到,孤立中国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尤其在美国和中国正在逐步恢复经贸沟通、对话机制不断重启的当下,法国不能落在后面。
中方的回应则显得更加沉稳,中国领导人在通话中表示,中方始终支持欧盟加强战略自主,愿与法方共同维护多边秩序。这一表态将中法关系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格局中——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极端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对欧盟商品加征200%关税,迫使欧盟不得不同时应对中美双重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显然是希望法国、乃至欧盟正视问题的关键,毕竟,欧盟早些时候对华进行反倾销调查,也是跟随美国脚步遏制中国发展的一环,但现在局势已然明了:特朗普的打算是“无差别关税”,即便是盟友也逃不脱。因此,法国接下来应该好好反思对华政策,以及自身的国际定位,做出真正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事情。
至于马克龙的表态,则明显折射出欧洲的深层焦虑。一方面,他试图借“联华抗美”缓解压力,在通话中强调“法中、欧中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仍幻想通过“公平竞争”框架维护欧盟单边利益。这种摇摆源于欧盟内部的分裂: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亲美派主张对华强硬,而马克龙等务实派认识到“与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洲利益”。
接下来,就看法国能不能拿出真正的诚意,不是嘴上说欢迎中国产品,而是在欧盟层面推动公平、公正的对华政策。否则,即使中国搁置白兰地关税问题,新的问题也还会陆续出现。
归根结底,白兰地问题只是中欧经贸矛盾的一个缩影,也是中方维护自身产业安全和反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一个信号。中法之间的关系要走得稳、走得远,靠的不仅仅是一次通话,更要看后续行动。
距离7月5日最终裁决不到50天,若欧盟能停止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保护主义做法,中方自然愿意相向而行。当前中欧已就电动汽车达成“价格承诺”临时方案,为白兰地争端解决提供参照模板。马克龙政府若真想挽救产业,就需在欧盟内部推动撤销对华不合理关税,而非继续“既要打压中国产业,又想保住自家市场”的双标做法。
中方立场始终清晰:坚持平等互利,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中国不怕博弈,也不拒绝谈判,但前提是,态度要摆正,规则要对等,否则,不管是白兰地还是其他产品,最终都将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牺牲品。现在,法国已经先拨通了那通电话,这是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会不会跟上实际行动,就看马克龙的下一步了。
来源:顾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