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老百姓闲着没事就爱琢磨:要是《说唐》里的西府赵王李元霸,拎着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突然闯进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撞上《神雕侠侣》里练成龙象般若功的金轮法王,这俩以力证道的狠人碰在一起,到底谁的拳头更硬?今儿个咱就抛开武侠和评书的界限,单从“力气”这码子事上掰扯掰
咱老百姓闲着没事就爱琢磨:要是《说唐》里的西府赵王李元霸,拎着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突然闯进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撞上《神雕侠侣》里练成龙象般若功的金轮法王,这俩以力证道的狠人碰在一起,到底谁的拳头更硬?今儿个咱就抛开武侠和评书的界限,单从“力气”这码子事上掰扯掰扯。
李元霸在《说唐》里是个啥形象?相传是金翅大鹏鸟转世,生得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偏偏双臂一晃有四象不过之力。啥叫“四象不过”?老辈人讲,一象之力差不多是一万两千五百斤,四象就是五万斤!您就琢磨吧,这兄弟拎着一对各重四百斤的八棱梅花亮银锤(一说八百斤一对),骑匹万里烟云照,当年在四平山一仗,单人独骑硬接十八路反王的两百万大军,半日之内砸死砸伤十几万,连宇文成都的三百斤凤翅镏金镋都能生生磕碎。评书里形容他:“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意思是老天要长把手他能给掀翻,大地要长个环他能给拎起来,活脱脱一个人形推土机。
再说金轮法王,这位吐蕃国师练的是龙象般若功,这门功夫厉害就厉害在每练一层,力气就多一龙一象。您看那龙和象,都是力大无穷的主儿,第一层是一龙一象,第十层就是十龙十象。《神雕侠侣》里明明白白写着,他练到第十层时,掌力能到千斤开外,随手一拍,连碗口粗的大树都能齐根折断。当年在襄阳城头,蒙古大军万箭齐发,他挥动那对各重六十三斤的金轮(加起来一百二十多斤),舞得跟风车似的,硬生生把箭雨都扫落了,连五绝级别的周伯通都不敢硬接他的拳头,直说“力近千斤,决非血肉之躯所能抵挡”。您瞧,在金庸的江湖里,能让五绝级高手认怂的力气,那绝对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有人可能要问了:“四象之力五万斤,十龙十象才一万斤,这不是李元霸碾压金轮吗?”哎,您别急,这里头有个“计量单位”的讲究。咱中国古代的“象”和“龙”,在不同的故事里说法不一样。评书里的“四象不过”更多是夸张的艺术手法,就跟张飞喝断当阳桥似的,图个热闹;可金庸先生写武侠,讲究个“虚实相生”,龙象般若功的十龙十象,是实实在在通过实战印证的——周伯通、杨过这些顶尖高手都亲身领教过,金轮的千斤掌力那是有战绩支撑的。就好比一个是网红直播里的“口嗨王者”,一个是实打实的“擂台冠军”,您说咱信哪个?
咱先脑补一下俩人见面的场景。李元霸估计是歪着脑袋,拿锤尖指着金轮:“你这和尚,脑袋硬不硬?爷爷一锤下去,管你是龙是象,都得给我趴下!”金轮法王呢,大概率双手合十,沉声道:“施主力能扛鼎,贫僧愿以龙象之力,领教中原武学。”话音未落,俩人气场一撞,周围的石头子儿都得蹦三蹦。
论兵器,李元霸的双锤是“重量碾压”。您想啊,金轮的一对轮子加起来才一百二十多斤,李元霸随便拎一只锤就能顶他仨。当年李元霸砸宇文成都,那是一锤下去,镋碎人亡;砸伍天锡,半锤就把人砸成肉饼。可金轮法王的金轮不一样,那是靠巧劲,能飞能转,跟现代的“远程兵器”似的,讲究个“一寸长一寸强”。要是俩人拉开距离,金轮说不定能靠轮子的灵活性消耗李元霸的体力——毕竟李元霸的锤法虽猛,可全靠一股蛮力,时间长了,胳膊再粗也得酸。
但要是近身肉搏,那可就热闹了。金轮的龙象般若掌,每一招都带着千斤劲,拍在石头上能留个大坑;可李元霸的拳脚更厉害,当年赤手空拳能撕老虎,巴掌扇过去,估计能把金轮的袈裟都震碎。不过金庸笔下的高手,讲究个“以柔克刚”,您看周伯通的空明拳,杨过的黯然销魂掌,都是不跟你硬刚,找你的破绽。金轮法王虽然刚猛,但毕竟练到第十层龙象,身体硬度也不差,说不定能硬接李元霸几锤,然后瞅准机会,用“龙象波若功”的刚劲反震——就跟杨过用玄铁剑震开金轮一样,力大归力大,要是没个巧劲,说不定自己先受内伤。
这里头还有个关键:内力。李元霸的本事,全在一双胳膊上,靠的是天生神力,没啥内功心法;可金轮法王练的是正宗内功,龙象般若功每一层都得靠内力催动,第十层的内力,已经能跟五绝级高手比肩了。就好比一个是“死肌肉”的大力士,一个是“内外兼修”的武术家,真要打持久战,李元霸怕是后继乏力,金轮却能越战越勇。当年在绝情谷,金轮跟杨过大战一天一夜,靠的就是深厚的内力底子。
咱再往深了说,金庸先生笔下的“力量体系”,跟传统评书里的“蛮力美学”不一样。评书里讲究“一力降十会”,只要力气大,啥招都能破;可武侠里讲究“一巧破千斤”,力气大是基础,还得会用巧劲、懂内力。您看金轮法王,虽然力大无穷,可照样会用“龙象波若功”的招式变化,跟杨过打时,还会用“转劲”化解对方的力道;李元霸呢,从头到尾就三板斧:砸、扫、劈,全靠速度和力量碾压,遇到会卸力的高手,说不定就吃瘪了。
再说回原著,金轮法王的“十龙十象之力”,那是有明确“战绩认证”的。襄阳大战,他跟杨过在高台对决,一掌拍在杨过的玄铁剑上,剑身都被震得嗡嗡响;周伯通跟他对掌,不敢硬接,只能用空明拳“化劲”;就连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讲究“刚柔并济”,遇到金轮的刚猛掌力,也得靠“后劲”取胜。反观李元霸,虽然在评书里天下无敌,可那是“单核输出”,周围人全是他的背景板,缺乏真正的“高手对标”。就好比一个在新手村横着走的大号,突然闯进了满级大佬的服务器,能不能适应还两说呢。
最后咱用两句诗来收尾:“金锤舞动惊天地,龙象吼啸震山河。跨世相逢论力气,还看金庸笔下功。”其实啊,不管是李元霸的四象之力,还是金轮法王的十龙十象,都是咱老祖宗对“力量”的一种浪漫想象。评书里的李元霸,代表的是“战无不胜”的英雄情结;武侠里的金轮法王,体现的是“刚柔并济”的武学智慧。这俩狠人要是真能碰个面,咱老百姓看热闹就行,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在这江湖里,最厉害的永远不是力气,而是那股子“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