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这里,变身小动物的“乐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09:26 2

摘要:5月21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中关村村史馆内一片生机盎然。以“共建生境花园 守护多样未来”为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在这里展开。活动通过生态科普、科技体验和互动讲解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了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5月21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中关村村史馆内一片生机盎然。以“共建生境花园 守护多样未来”为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在这里展开。活动通过生态科普、科技体验和互动讲解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了城市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从闲置地块到生态乐园

走进中关村村史馆的生境花园,仿佛置身于一片微型生态天堂。600平方米的空间内,黄菖蒲、睡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黑涩石楠、月见草、鼠尾草等陆生植物错落有致;假龙头花、萱草、紫松果菊等蜜源植物吸引着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违建拆除后的闲置地块?如今,经过“留白增绿”改造,它已成为融合生态保育与科普教育的示范空间。

“生境花园是我们通过多元共建打造的低成本、低维护、可持续的社区小微生态示范空间。”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介绍道。自2020年7月起,中关村街道联合社区志愿者开展了100多场志愿活动,栽种了40多种本土植物,搭建了昆虫旅馆等十余处保育设施和微生境。经过近5年的努力,花园中的植物种类从最初的40多种增加到80多种,监测到的野生动物包括刺猬、黄鼬、猫等哺乳动物以及9种鸟类,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也显著提升。

在生境花园的一角,一座名为“蚯蚓塔”的设施格外引人注目。它利用果肉、树叶、杂草等枯落物为蚯蚓等土壤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不远处,一座螺旋花园层层旋转而上,顶部种植着耐旱喜阳植物,底部则是喜湿耐阴植物,为昆虫和土壤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生境。“这些设计不仅美观,更是生态智慧的体现。”一位参观者感叹道。

科技与自然的交融

在“希言自然”生态主题展区,观众戴上AR眼镜,通过混合现实技术(MR)沉浸式体验了花园四季的变迁。高清影像和动植物标本生动呈现了城市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智慧,让观众在科技与自然的交融中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一位小学生兴奋地说:“我看到虚拟的花朵在我眼前绽放,太神奇了!”

活动现场,双榆树中心小学的“生多保”双语小讲师们用中英双语向观众介绍生境花园的设计理念。他们生动地讲解了“昆虫旅馆”如何为传粉昆虫提供庇护所,“诺亚方舟”如何为小型哺乳动物创造栖息空间,以及“基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孩子们经过专业培训,将课堂知识融入户外实践,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小使者”。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手拿铁锹、铲子等工具,修补昆虫旅馆、清洁动物饮水点,用实际行动践行小微空间生物多样性的保育。“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志愿服务。”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的学生钱庭辉说,“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生态学知识,也意识到捡树叶、清杂物这些小事,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

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夏舫在活动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的建设成果。目前,海淀区已建成包括中关村众享荟在内的12处保育小区,通过营造灌丛驿站、本杰士堆、传粉媒介花园、动物饮水点等微生境,增加隐蔽物、丰富食源和蜜源植物等,为不同类群的生物提供了繁殖、越冬的栖息场所。“中关村众享荟是我们最小的一个点,但监测数据显示,这里已记录到野生动物活动108次,包括黄鼬、刺猬等。”夏舫说,“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是改善城市野生动物栖息状况的有效措施。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微创新,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

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表示,中关村村史馆的生境花园不仅是一个生态修复项目,更是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多元互动形式,将VR、AR、MR等前沿科技融入科普展厅建设,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探索全新的生态科普和公众教育模式。”

通过这次活动,中关村村史馆再次证明了小微空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巨大潜力,也为城市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实践。未来,这里将继续成为公众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重要窗口,为“共建生境花园 守护多样未来”的愿景注入更多活力。

地址:海淀区双榆树二街18号

导航:

记者:阚丽丽

编辑:张斌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