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千亿动力电池回收江湖|独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09:29 2

摘要:首先看市场方面的一组数据。公安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

在政策与市场强力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江湖很可能迎来爆发性增长周期。

首先看市场方面的一组数据。公安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

从增长趋势看,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年新增规模较2019年(120万辆)增长了837.50%。

再看政策方面动态。为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进行修订,形成《规范条件(2024年本)》,于2024年12月16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42号)。 《规范条件》重点聚焦四方面内容:

一是优化技术指标体系。将冶炼过程锂回收率的技术指标由不低于85%提高至不低于90%,新增破碎分离后的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杂质铝含量低于1.5%等技术指标,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工艺水平。

二是更新完善标准规范。增补《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等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拆解、编码标准,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更新有关要求。

三是新增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相关要求。明确梯次利用电池不得用于电动自行车、再生利用企业应当兼顾处理电动自行车废锂离子电池等要求,助力完善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和企业选址等要求。《规范条件》提出企业应建立产品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质量保障机制,增加再生利用产品强制性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产品质量。明确新建综合利用企业应按要求进入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5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据新华社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到动力电池普遍拥有5-8年使用寿命,根据2020-2022年第二轮周期来推算,2025年有望出现新一轮动力电池退役潮,叠加近期国务院推出 “以旧换新” 补贴政策,以及资源紧张与成本上涨等压力,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分析认为,未来几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很有可能进入大爆发增长周期。

根据中国能源报数据,2019 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约为50亿元。而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过480亿元。可见增长趋势非常强劲。

综合CABRCA、中商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分析及预测,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预计将达到 20.2GWh(同比增长48.53%),到25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可能将达到55.6GWh。

展望2030年,CABRCA预测相对保守,其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数量预计将分别达到148.7GWh和298.91万辆,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退役电池和退役新能源汽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分别为37.64%和38.11%;中商产业研究院乐观预测,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规模将大幅增长至380.3GWh。

另外,据全球锂电循环霸主格林美(002340.SZ)预测,动力电池将在2026年进入规模化报废阶段;2030年进入爆发性报废阶段,锂镍钴关键矿产依靠循环大量补充;2040年以后,循环回收便可成为锂镍钴关键矿产主流供应渠道;2050年开始,锂镍钴资源将以循环供应为主导,仅需少量原矿作为补充。

对应203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可达到当年使用量的35%以上,可回收锂金属量可达到当年使用量的25%以上,动力电池回收价值将超过千亿;到204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将达当年使用量的55%以上,可回收的锂金属量将达当年使用数量的45%以上;到2050年,可回收的镍钴金属总量将达到当年使用量的70%以上,可回收的锂金属量将达到当年使用量60%以上。

综上分析,未来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已是大概率事件。

一般情况下,动力电池的容量降至80%以下后就只能进入回收处理环节,而动力电池一般有两种回收方式,即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目前汽车上使用最多的动力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材料电池,其中梯次利用的电池多为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在3500次以上(部分可达5000次),同时容量随循环次数增加衰减趋势较为缓慢。此外磷酸铁锂电池不含钴、锂、镍等金属,资源化价值较低。因此,磷酸铁锂电池一般继续作为储能电池继续利用;而三元电池由于可以提炼出镍、钴、锂等金属,更适合进行资源回收,再生利用价值较高。

从企业竞争与发展趋势看,废旧电池的收集、分类和运输环节,涉及电动汽车制造商、电池生产商、电子产品制造商以及个体消费者等,所以玩家众多。早在2022年6月,工信部认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便已有14967个。其中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汽车企业的官方回收渠道、汽车企业下属或者专业的拆车公司、具备《再生资源经营许可证》《危险品道路运输许可证》等各种资质的新能源企业。

近十年来,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尤其是2021年,全年注册量同比激增300.0%至2.74万家,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峰值;2023年注册量达4.62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

但过去由于 “电池回收来源紧张(一方面整体退役电池规模仍然不大,另一方面部分退役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回收行业整体开工率不足的情况持续存在。” 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由渠道商垄断,破碎厂及湿法厂的盈利水平承压。随着回收渠道的建设,电池来料渠道差、处理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偏低的企业正在加速出清,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以天奇股份(002009.SZ)为例,财报显示,2024年天奇股份 “锂电池循环事业部” 实现营业收入5.86亿元,同比下降了43.08%,毛利率为-6%;而同期格林美 “动力电池综合利用” 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4%至11.44亿元,毛利率为10.51%。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4年12月19日,我国已注册4.02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较2023年减少了6000家企业。

当前废旧电池回收产业链上游核心参与者以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为代表,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中游主要由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组成,包含格林美、邦普循环、华友钴业、赣锋锂业等。

其中,作为动力电池霸主宁德时代将加强可再生材料循环利用视为确保 “零碳战略” 可持续的关键举措之一。宁德时代及子公司邦普循环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拓展回收处置渠道,不断增设回收网点,并面向有关企业开展相关回收处置合作。

2024年内,宁德时代与60余家海外回收处置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联系,合作伙伴覆盖 26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将持续扩大。据最新财报(2024年年报)披露,宁德时代已建立覆盖全球的回收基地,形成了大规模、广泛的回收网络体系,具备27万吨废旧电池年处理能力,镍钴锰金属回收率可达99.6%,锂金属回收率可达93.8%。

据了解,截至目前,邦普循环在国内已累计建立240余个废旧电池回收网点。24年,邦普循环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量达12.87万吨,再生出锂盐1.71万吨。

格林美自2015年起就开始专注于动力电池回收与产业化,已经在中国建设了五大动力电池回收与处理中心,并被工信部列为综合利用规范 “白名单” 企业。公司目前在全国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已建立起完善的电池回收网络和处理体系,年拆解能力达到55万吨。2023 年,格林美回收的动力电池量达到2.74万吨,占国内退役电池综合利用量的10%以上。

据财报披露,2024年,格林美回收动力电池3.59万吨(折合4.31GWh),同比增长31%。据了解,其动力电池资源化回收环节锂、镍、钴元素回收率持续领先行业。其中,锂回收率超过 95%,镍钴回收率超过99%。

面向2030年,格林美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中动力电池回收规模要达到50万吨以上,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他金属与塑料回收总量要达到1000万吨/年。

2024年,国家队的高调入场被认为是动力电池产业大爆发前夜的标志性事件之一。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资环集团)在天津成立。这家新组建的中央企业将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从股权结构看,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各占20%,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各占10%。

综上分析,未来动力电池回收江湖很可能成为巨头间的战争,未来谁能构建上下游产业链联盟,打造高效率、低成本的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链闭环体系,谁就可能抢占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在这场千亿盛宴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来源:24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