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公、考编圈里常流传一句话:“985、211的学生也拼不过普通本科的。”这看似现实的说法,其实掺杂了大量误读与情绪宣泄。本文通过教育部与公考平台的真实数据,结合典型个案与心理因素,深入剖析学历背景与考试结果之间的真正关系。文章不仅驳斥了“名校无用论”,更给出了
【摘要】考公、考编圈里常流传一句话:“985、211的学生也拼不过普通本科的。”这看似现实的说法,其实掺杂了大量误读与情绪宣泄。本文通过教育部与公考平台的真实数据,结合典型个案与心理因素,深入剖析学历背景与考试结果之间的真正关系。文章不仅驳斥了“名校无用论”,更给出了普通院校学生成功上岸的真实路径,旨在为所有备考者拨开迷雾,重建信心。
一、“名校优势失灵”?别被表象迷了眼
在社交媒体和备考论坛里,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声音:“我普通本科上岸了,反倒是我们班那几个985连面试都没进。”于是“名校学生反而不如普通本科”成了一种流行的说法。
但真实数据会告诉我们:这并不是整体趋势,而是被传播放大的个别现象。
根据《202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统计报告》,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在国考中的进入笔试、面试、最终录用三个阶段中,成功率均显著高于普通高校。
以2023年国考为例:
①985高校生笔试进面率约为14.2%;
②普通本科约为6.7%;
③在最终录取名单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超过40%。
这些数字意味着:名校的确“更容易考上”,只是这种优势不代表“包上岸”,更不是“降维打击”。
二、为何普通本科的“逆袭故事”更多?
这是“幸存者偏差”在社交平台的经典体现。985考生考上公务员是“应当如此”,并不被当作故事传播,而普通本科的上岸却天然带有“逆风翻盘”的戏剧性,于是更容易成为爆款。
心理学告诉我们,罕见且反常的结果更容易获得关注,人类天生偏爱不确定性与挑战,因此大家更愿意转发、讨论“普通二本逆袭部委”的例子,而不是“一本又上岸了”。
三、学历不是决定因素,但确实重要
学历在公考、编制考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①报名环节,众多岗位明确标注“双一流优先”“限985院校”,甚至在资格初筛时直接划线;
②笔试相对公平,但面试阶段,不少考官对名校生的表达、思维逻辑等确实更为认可;
③政审环节,有些部门也倾向选择“成长轨迹清晰、履历稳定”的高质量生源。
换句话说,学历不是你能不能上岸的唯一砝码,但它是一块不可忽视的敲门砖。
四、不是名校输了,是普通本科生更拼了
一些普通院校的学生为什么能反超?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做了什么:
①从大三开始准备,备考时间比名校生更早、更专注;
②坚持刷题,购买课程、组团练习、每日写申论;
③反复模拟面试,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这是一种“笨办法”的胜利,但也正是这种踏实与笃定,成了他们逆袭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之下,一些985生因选择太多、目标模糊,对体制内“看不上、但想要”,缺乏真正的投入。结果就是“临时抱佛脚”后在笔试被刷,或面试被淘汰。
五、数据不会撒谎,趋势更不会骗人
据粉笔公考2023年数据,国考最终入围名单中,前500名考生中超过八成为985/211背景。尽管普通高校考生人数众多,但优质岗位的集中度依然向重点高校倾斜。
在编制考试中也类似,尤其是重点城市、核心区位的中小学岗位、事业单位,名校毕业生在笔试综合分和面试表现上平均分更高。
这说明一个事实:学历不会直接决定你是否被录取,但它和长期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心理素质高度相关。
六、结语: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止学历
无论你来自哪所学校,是否有“985”或“211”的头衔,决定你能否上岸的,从来不是出身,而是准备。
学历是起点,努力才是路径,心态决定终点。
不必自卑,也不要自负。
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比任何出身更可靠。
愿每一位考公、考编人,不困于学校的标签,不焦虑于外界的杂音,在这场理想与现实的拉锯战中,守住初心,奋力一搏,成就最好的自己。
来源:三言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