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一季度,丝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绸缎产量同比增长11.94%,蚕丝被产量同比增长8.87%,50家样本企业销售额达9.19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广西等主产区表现亮眼:浙江省丝绸商品出口额稳居全国首位,内销市场同比回暖;广西生丝产量同比增长23.29
设备更新、AI技术、柔性生产与文化赋能正在形成合力,推动丝绸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全球化升级,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
市场回暖拉动龙头业绩
2025年一季度,丝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绸缎产量同比增长11.94%,蚕丝被产量同比增长8.87%,50家样本企业销售额达9.19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广西等主产区表现亮眼:浙江省丝绸商品出口额稳居全国首位,内销市场同比回暖;广西生丝产量同比增长23.29%,中央储备生丝中标项目拉动订单激增。
一季度,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欣丝绸”)营业总收入为11.94亿元,同比增长2.04%;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4948.84万元,同比增长2.06%。嘉欣丝绸业绩总体稳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尤其是其柬埔寨、埃及基地的产能占比提升至45%,海外订单同比大幅增长。
万事利集团(以下简称“万事利”)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9.72%,延续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趋势,AI技术与高端市场突破为其注入增长动能。
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湖雪”)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6.92%,净利润为808.38万元,同比增长9.41%,扣非净利润为789.56万元,同比增长47.45%。取得这一成绩,得益于全渠道销售网络对家居家装“以旧换新”政策的深度参与,以及品牌高端化战略下毛利率的提升(销售毛利率达43.74%),跨境电商业务借助“非遗+国潮”策略,海外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
一季度,蚕茧价格同比上涨约10%,4A级生丝价格围绕50万元/吨波动,高品质蚕茧因宋锦、提花等高端面料需求激增成为市场抢手货。国潮服饰的流行直接推动丝绸面料升级,嘉欣丝绸推出的柞丝绸、双宫丝系列通过肌理设计提升附加值,“弹力菠萝皱”等新品获国际设计奖项;万事利依托“西湖一号”AI定制平台,定制订单占比持续攀升。
在市场拓展方面,丝绸行业也是多点开花。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80%生丝用于出口,产品在欧洲市场溢价10%;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的订单排至2025年四季度,“黄金茧”系列通过非遗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带动高端蚕丝被销量大幅增长。
设备更新助力数字化升级
当前,茧丝绸行业正在政策与技术共同驱动下发生深刻变革。
根据工信部《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到2027年全行业计划完成超25万台(套)设备更新,预计拉动投资2500亿元。这一政策红利直接推动企业加速淘汰老旧设备。广西等地将智能缫丝、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等技术列入技改重点,通过税收优惠(如设备改造投入部分可抵免10%税额)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嘉兴8个茧丝绸项目获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749万元,推动金三塔等企业构建数智化全链路体系,3D建模将产品确认周期从7天缩短至1小时。
行业龙头万事利将AI技术深度融入全产业链。其AI设计平台为巴黎奥运会定制的“丝绸的力量百年体育丝巾展”,通过全媒体传播吸引数万观众,带动高端定制业务增长。同时,人工智能工厂项目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新增500万米数码印花产能,将推动柔性供应链效率提升30%以上。
作为一家拥有60年历史的老厂,四川红旗丝绸通过“桑茧丝绸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将收茧效率提升40%,6A级生丝占比提升至80%,实现了收茧环节自动化,每个站点减少2-3个人工。AI智能化选茧机器人测试成功后,将彻底替代人工选茧,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其生丝产品凭借94.75分的洁净度,每吨价格较普通产品高出6万元。
今年以来,茧丝绸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形成双轮驱动,推动全产业链效率提升与价值重构。
在技术创新方面,AI与大数据深度渗透设计、生产、供应链全环节。万事利自主研发的“花型大模型2.0”和AI定制平台“西湖一号”,将设计周期从7天缩短至2小时,2025年一季度新增AI用户12万,贡献营收4800万元。太湖雪依托跨境电商总部项目(投资5亿元)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48小时。大染坊集团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从传统批量生产向“小单快返”模式转型。其智能配色系统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使真丝宽幅家纺面料产能位居全国首位,2025年一季度海外订单同比增长120%。
文化赋能掀起“全球时尚”
从参展到设厂,再到电商出海,2025年丝绸企业海外布局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面临着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文化差异等挑战,但凭借着中国丝绸的优质品质、不断创新的技术以及灵活的市场策略,企业正努力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国潮战略推动丝绸品牌价值提升。嘉欣丝绸“金三塔”通过敦煌、故宫IP联名,天猫高端丝巾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稳定;万事利与华为合作推出丝绸手机壳,并发行NFT数字藏品,品牌溢价率稳步提升。
太湖雪通过与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等IP的跨界合作,将江南文化符号转化为全球语言。“我们的海外官网复购率高达28%,远超国内。”太湖雪跨境电商负责人陈明透露,海外消费者对丝绸的文化溢价接受度更高。比如定价198美元的丝路记忆系列,因融入敦煌飞天元素,成为欧美中产家庭的文化礼品。太湖雪在亚马逊推出的丝绸家居场景解决方案,将丝绸从床上用品延展到智能窗帘、香薰灯罩等场景。这种“丝绸+”模式,让客单价从我国的800元跃升至海外的1500元。万事利一季度线上收入占比达38%,AI生成的千款花型贡献线上销量的1/3。
与此同时,我国丝绸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今年以来,不少丝绸企业在海外布局上动作频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今年3月,嘉欣丝绸旗下的玳莎(Di Seta)在埃及坎塔拉西工业区的时尚配饰及成衣项目奠基,一期投资4000万美元,预计9月投产,将创造1200个直接就业岗位。这不仅是玳莎首次进军北非市场,也是嘉欣丝绸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公司在埃及投资设厂,主要是看中那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嘉欣丝绸相关负责人表示,“埃及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我们计划把那里打造成出口导向型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及中东市场,以此优化我们的全球供应链布局。”
凯喜雅集团也在积极推进海外布局。去年年底,凯喜雅集团董事长、总裁张国强带领考察团走访欧洲,拜访重点客户、行业伙伴及先进设备制造商。“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深入了解了全球丝绸行业的市场情况,尤其是意大利、法国等先进制造国家的丝绸行业发展现状。”凯喜雅集团副总裁骆炳华说,“这为我们未来在捻线和印花环节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也加强了公司与海外伙伴的联系,为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推进提供资源和启示。”
撰文 / 本报记者 滕卉荣
编辑 / 王丹阳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