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设计寿命20天)。
当时,中央专委提出卫星总体技术方案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1、上得去
为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能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在长征一号火箭的第三级上试制安装了新研制的固体火箭。
固体发动机有力一推使东方红一号卫星按照方案设计进入轨道,中国固体火箭从研制启动到发射成功,只用了3年时间。
2、抓得住
“抓得住”是指卫星发射后的跟踪测量。测量方式以无线电观测为主,光学观测为辅。当时可供选择的无线电设备有单脉冲雷达、比相干涉仪、多普勒测速仪。用前两种设备测轨方法比较成熟,但造价昂贵,对地面建站要求高;多普勒测速仪造价低廉,但对跟踪精度和计算方法无把握。为了摸清情况,中国科学院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模拟计算,最终采用了测控专家陈芳允提出的跟踪测轨方案。
3、看得见
“看得见”即在地球上的观测人群能用肉眼看见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为了使地面“看得见”,技术人员把卫星外形设计成由72面体组成的一个球体,是使卫星在轨运行时能闪光,因为该卫星是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稳定,所以当它转起来以后,由于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一闪一闪的效果,这样在地面就比较容易观测。
给人造卫星加“围裙”
但由于卫星太小,在天气不好时仍看不见卫星,因为实际上卫星本体的亮度只有六等星左右。所以火箭设计人员又在第三级火箭上加上“观测裙”,可使末级火箭的亮度提高,便于人们观看。在东方红一号上天后,遵照周恩来的要求,中国对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进行了预报,以便各国观测,在当时引起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响。
4、听得到
“听得到”即让中国和全世界都能用一般的收音机收听中国第一颗卫星发送的声音。《东方红》音乐的接收、转播系统,是中国第一颗卫星独有的系统。卫星播发的《东方红》音乐,是采用电子线路产生模拟铝板琴声奏出。音乐装置的第一批正样产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庆一家工厂生产的,由于当时生产秩序极不正常,产品中许多元件出现虚焊现象。最后上天的产品是由上海科学仪器厂重新生产的。发送《东方红》音乐采用1台发射机交替发送。由卫星播发,然后采用大型地面站接收,再通过广播电台转播实现。
东方红一号音乐装置
5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停止发射信号。
但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太空运行。
2025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在天上飞行的55周年纪念日,“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潘厚任称,乐观的话,“东方红一号”‘活’到100岁没问题。
来源:周山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