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阵法究竟多强,为何1000年后的大宋神宗皇帝都想复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0:56 2

摘要:当然了,人不如狗这种事只会出现在萌宠领域,在战斗中,人类的阵法肯定比狗复杂的多,但两者底层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各司其职,配合作战。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说起阵法,尤其是《三国演义》,诸葛亮与司马懿斗阵也好,陆逊被困八卦阵也罢,都将阵法描述的神乎其神。

演义小说是文艺作品,自然不能全信,但在中国古代,阵法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真实的阵法可能更像是这样的

那么,今天这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打仗为啥要列阵,那些阵法到底有什么用?它究竟又长什么样的?

当然了,人不如狗这种事只会出现在萌宠领域,在战斗中,人类的阵法肯定比狗复杂的多,但两者底层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各司其职,配合作战。

而在人类的军队作战中,配合作战的基础,是让几十上百甚至几千上万的士兵,在行动时不产生混乱。

在冷研之前的视频中,就提到过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为了保命要站第一排,这时就有观众老爷们提出过疑问:总是在第一排拼杀,那不早晚得噶?

但在真实的战场上,其实第一排的士兵并不会一直在第一排拼杀。

古代军队作战,比起刀剑,其实更像链锯,士兵的站位不是定死不动的,而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前排士兵只是在自己那个单位里是前排,作战一定时间后,军官就会想办法让其他单位去补位,让之前那个单位得到休息和休整,以便之后继续拼杀。而古代阵法,就是为了这种动态变化设计的。基层指挥官的职责,就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按照预先演练好的阵法变化,指挥战士改变阵型。

就类似于现在的分列式,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口令,大家就能迅速从四列变两列。

不同的是,现在有广播大喇叭,操场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听到老师的指令,而古代信息通讯技术极为落后,即便有旗帜军乐等方式进行指挥,可以做到“擂鼓进军,鸣金收兵”,但这种通讯方式能够传递的信息太少了,整个就是F2A,根本没法微操。

因此军队被划分为各部各队,指挥员只需对下一层的指挥员进行传令即可,基层单元按照指令进行相应的战术动作,就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

但还是那句话,军队战阵就像咱们的分列式,所有队型变化都要实现约定和训练的,所以在战争之前如何设计战阵阵法,就非常重要了。

众所周知,火并怕交叉火力,干架怕背后偷袭,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最怕的也是侧面和后面遭到攻击。而且无论是挥舞刀枪还是拉弓射箭,都需要足够的施展空间,否则极易出现“友军奇围”

所以,军阵在编组时,士兵之间往往要留下一定的空间,这一空间便被称为“战斗空间”。战斗空间根据阵中使用武器的不同,在大小上也会有差别例如马其顿方阵因为主要武器是长枪,士兵之间的前后间隔就较大,而罗马军团因为主要武器是剑盾,士兵所需的前后间隔就较小。

所以,军队编组军阵的根本原则,有两个,一个是为了能够令士兵们互相掩护进行作战,另一个就是保证阵内士兵的战斗空间,所以古代军阵往往很难被正面击破,而是败亡于被迂回侧后和丧失战斗空间。

迦太基和罗马的坎尼会战就是典型案例,轻敌的罗马军队因为冒进,而被汉尼拔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反向包围,又遭遇到对方骑兵的绕后攻击,然后被挤成一团,丧失了战斗空间,最终导致了会战的惨败。

我们常说的铁毡战术,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发挥作用的。

因此,有战阵,是军队整体在战斗,没有战阵,就是万人械斗了,训练有素的军队与乌合之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

不过阵法其实是两个词,阵是某个状态下军队的组织形态,法是如何指挥阵变化的方法。而关于如何布阵和如何用阵,则是古代兵家最为用心专研之处,而且要作为兵家最高机密,不能为外人所知的。

熙宁八年二月,宋神宗亲到校场想复原研究一下源自诸葛八阵的七军营阵,为确定其实用性,皇帝一口气动员官兵二万余人,结果却相当感人。

笑死,根本玩不明白。可见对于阵法这种兵家密辛,就算皇帝想研究下,都非常难,更别说普通人了。

可见对于阵法这种兵家密辛,就算皇帝想研究下,都非常难,更别说普通人了。

而中国古代,正常情况下,都是需要列阵的,也就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在春秋以及之前,中国军队以战车为作战核心,所以喜欢采用鱼丽阵。

鱼丽,是“鱼丽于罶”的简称,罶(liǔ)是捕鱼的工具,鱼能进不能出。鱼丽阵无论是作用还是俯视形态(阵图),都很符合“鱼丽于罶”的形象。这种布阵方式加强了车兵、步兵间的配合,同时,左后右三方环绕的步兵可以在车兵冲击时予以配合,也给与车兵作战不力时的后退选择。一旦车兵的冲击作战陷入劣势,他们也可以在步兵的掩护下回转掉头,在重整旗鼓后发动第二次攻击。

根据《左传》记载,在繻葛之战中,军队数量处于劣势的郑庄公正是采纳了公子元的建议,以“鱼丽阵”应敌,才最终获得大胜。

等到了战国时代,步兵和骑兵崛起,以魏舒毁车为行的魏舒方阵开始,中国军队开始研究探索步骑时代的阵法模式。

比如《孙膑兵法》就提到:“方、圆,疏、数、椎形、雁形、钩形、玄疑“八阵。

就像秦始皇兵马俑坑,虽然属于“陈兵”状态,类似处于检阅状态而非临战状态。但其兵力布局,已经体现出秦人的军阵思路了。

比如在兵马俑一号坑中,一号俑坑由前锋、本阵、两翼和后卫构成。前锋为3横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带甲,201人轻装。这204人大部分为弓弩兵,但还夹杂少量持戟士兵。

前锋士兵之后的本阵,是由38列纵队组成的战车与步兵本阵,其中少量使用弓弩与剑戟的轻装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手持铍戟的重装战士。

在方阵两翼各是170人的单列警戒部队,其中135人重装,35人轻装。方阵后卫也为3横列、每列68个,共204人,但是全员重装着甲。两翼和后卫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剑戟。

总体而言,方阵中,重装步兵的比例要占到72.7%。

这种布局符合中国传统的“前轻后重”兵力布局,以及“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理论,即列阵要紧密,遇敌进攻时则攻不破;前锋要疏松,向敌进攻时便于战斗。其武器配置,也符合强弩掩护下,阵列步兵发动铍戟冲锋的相关记载。

【一号坑示意图】

【秦俑一号坑前锋照片,可以看到前三列的轻装俑】

【秦俑一号坑步兵本阵照片,前排的轻装俑和后排的着甲俑】

【着甲秦俑】

【原秦军头盔】

【复原秦军身甲】

而根据孙家寨汉简中关于阵法学的记载。

汉代已经有了【兑武】【浮苴】【圆】【方】【牡】【冲方】六种。这六种阵名中,有四种能与《武经总要》所引裴绪《新令》中的八阵直接对应。

不仅如此,这六种阵名在《孙膑兵法》现存简文中也能找到一些对照。

这其中,方阵是最基本的阵形,也是其他阵法的起始式。该阵特点是宽广的正面和较小的纵深,是一种主攻阵法。

▲图源:《中国战术史》

流传较广的,还有圆阵。阵如其名,这是一种外向的防御阵型。李广对左贤王之战,即采取骑兵下马为圆陈外向的防御阵型(广为圜陈外向)。需要注意的是,圆阵未必就真的摆成几何上的圆形,只是把中军包到中间形成防御阵型,即可算圆阵,流传最广的九宫八卦式握奇八阵,其实也属于圆阵。

▲图源:《中国战术史》

▲图源:《古阵新探》可以看出这一版的圆阵并不圆。

大家不太熟悉的冲方(“以其直前折冲于敌”),也是常用阵型。这是一种主攻的阵势,光从阵图来看,正面依然很宽,但是纵深较于方阵更深。李训祥先生认为,兵马俑一号坑的阵势,即属于冲方。

▲图源:《古阵新探》

还有罘罝,是参照捕兽的网而组成的张开两翼以扩大正面的阵形,也是一种主攻阵法。

按《新令》所述,其实就是把方阵左右两翼的左部、右部变成横列,形成羽翼包夹之势。这一阵法与牝阵(阵图对比)颇为相似,只不过牝阵是直接摆成口袋坐等敌方来攻,而罘罝则是主动包夹上去。

▲灵魂绘图,可大致参考

▲牝阵

这个兑武,也叫牡阵(牝字和牡字对比),同样攻击阵形。其特点是尖锐如锥,用于集中攻击一点,以突破敌军阵势。李训祥先生认为,韩信垓下之战,很可能就是采用了先牡阵后牝阵的战法,先尝试以牡阵阵型,中军突击,失败后由两翼孔费将军部前出成牝阵包夹合围之势。

▲图源:《古阵新探》

所以,孙家寨汉简中所反映五个阵形,除圆阵以外,均为攻击阵形,且颇喜欢用宽大的正面包围敌军迥异于后世方方正正营阵合一,利于防守的握奇法。这或许是因为在汉代,军队的主流打法是主动冲锋却敌。

到了汉末,古人对阵法的理解日趋成熟,并在之后的战争中迅速学以致用。

其中最有名,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的,就是诸葛亮和他的八阵图。

由于蜀汉要面对拥有强大骑兵的曹魏,诸葛亮便以方阵为起手,以更适合防御的圆阵以基准,最终实现了中国军队阵法的定型,设计出了攻守兼备的八阵。

《孙膑兵法·十阵》有云:“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圆阵者,所以槫也。” “槫(zhuan,二声)”的意思是“假借为团”,意思是圆阵主要为防御型阵法,用于抵挡敌人进攻。《宋史·兵志九》也说:“方阵者内圆而外方,圆阵即内外俱圆矣。”由于圆阵的“圆”字,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的认为,圆阵应该是士兵们按照圆形样式排布,组成一个实心或者空心的大阵,这似乎也与“圆阵即内外俱圆矣”印证。

但战阵需要给士兵留出“战斗空间”,要是真像咱们上学拉圈做游戏那样列阵,那一但被围,士兵被逼迫退后,轻易就会被敌人压缩到失去作战空间,死路一条了。(权力的游戏私生子之战情节

真实的圆阵应该是这样的。

▲全战中的阵型,反倒复现了军阵以小单位方阵组合的特点

唐李靖兵法中就有记载,50人为一组结成小编队,3个小编队组成中队,然后以小方阵为单位配合作战的。所谓的圆阵,就是由不同的小阵相互配合共同构筑的大阵。武侯八阵,就是这个概念,是把部队分为八个部分,进行指挥。

晋代名将马隆在《八阵总述》中也认为武侯八阵是“合而为一,离而为八”。这也与《水经注》考证的八阵图遗址中的“东跨故垒,皆垒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相符。

八阵图中,各部队以较小的军事单元组成密集军阵,其排布有些类似西周时的井田,方阵由横纵两行列分九部分,除了居中指挥部队的将领和其卫队外,还会在前后左右以及四角布置军队。

根据《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的作者以《武备志》复原的鱼复八阵图来看,“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子阵各由6支小队组成,中间大将所在则是16支小队组成的4乘4方阵,24队游骑在阵前游弋,并在阵外布置拒马、鹿角作为阻敌障碍。

在面对敌人的冲击时,除了一个子阵正面迎敌外,其左右两阵可以攻敌两侧,为正面减轻压力。同时,八阵内部小队在组成时往往“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如此一来各小队也可以彼此联属并相互掩护。

名将李靖显然也掌握了八阵图的布阵要旨。唐军骑兵的强大,李靖就在八阵的基础上进行损益,八阵变六花,将原先围绕中心方阵(奇余之阵)的八阵减少为六阵,六花阵的中心改方为圆,继续与六阵相连。

而到了宋代,因为骑兵的羸弱,所以又从六花阵,恢复成更重视的防御力的”七阵“。

更有甚者,奉节八阵图由64阵(小队)组成,新都弥牟镇八阵图为128阵,而汉中遗址更是多达256阵,可谓变化多端,可塑性极强。八阵只是阵法的下限,军事统帅脑力越强、指挥能力越强,阵,也就是基本战斗单位就能以八的倍数增加,战法也就越灵活。

可以说,诸葛八阵在后世上千年中成了中国军队的基本阵法,历代军队大多以它为根基,根据敌我情况进行调整,列阵御敌。擅用阵法的将领并不死守某一阵型,而是调动士兵灵活机变,从而靠自己的经验智慧,以弱胜强。

八阵是中华文明上千年经验的结晶,哪怕如今早已推陈出新,有了更适合现代战争的战术理论,古人在战争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依然是独一无二的绚丽瑰宝。

参考资料:

《中国战术史》

《古阵新探》

《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

《与宋代阵法建设》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