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这是一场全球性的贸易谈判大考,中国用一次“稳住不慌”的操作,给出了除了“认怂”和“等死”以外的第三种答案。
如果说这是一场全球性的贸易谈判大考,中国用一次“稳住不慌”的操作,给出了除了“认怂”和“等死”以外的第三种答案。
美方一度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提至历史高点145%,但经过5月初在瑞士日内瓦的谈判后,这一数字骤降至30%。表面上是关税下调,背后却是谈判策略的重新洗牌。
而中国的这场“硬仗”,正引发一场国际博弈的蝴蝶效应——日韩印,正在准备“学起来”。
一、中国“扛住了”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可能性彭博社在报道中点明: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表现,是“冷静”、“不卑不亢”、“坚持底线”,而这一切换来的,是美方出人意料的后撤。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Stephen Olson评价称,很多国家从日内瓦的谈判结果中看到了特朗普“高估了自己牌面”的迹象。
与美国进行谈判的国家“想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在排队?'”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说。这项协议让中国插队,也没有给美国带来明显的好处,所以这是双重痛苦的。
正如美国宏观经济学和地缘政治专家马尔科·帕皮克(Marko Papic)所说,中国的方式或许才是与特朗普政府打交道的最优解:不慌、不退、不让,静待对手率先露出破绽。
这场谈判的核心在于“力量展示”:根据彭博社补充,若未在90天缓冲期内签署协议或获得延期,美国仍可能对中国商品重新征收高达50%的平均关税,这让很多国家认识到,中国并非是等风来,而是主动撑伞。
于是,原本在排队等待“上桌谈判”的各国,突然有了新主意:不如,咱也学学中国。
二、日韩印:都在“变招”韩国:民选热门,喊停“急谈”彭博社提到,韩国总统候选人大热门李在明已明确发声,称不应仓促与美方达成协议,并批评临时政府“太急了”。他说得直白——与特朗普政府谈判,不可急功近利,要稳中求进。
原本日本希望在6月前谈妥协议,但如今风向转变。媒体指出,日本政府可能推迟谈判进度,把目标调整至7月国会选举前完成,并争取更大利益。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公开表示:“我们尊重谈判时间表,但不会为了时间牺牲国家利益。”
甚至日本贸易大臣为此跳过了在韩国的区域会议,把重点直接放在与美国的双边交涉上。
印度:不急于下判断特朗普声称印度“准备好全面降税”,但印度外长苏杰生随即回应称,谈判还在继续,“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商务部长戈亚尔也专程飞往美国,准备在冷静中博弈。
三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这本身就是态度的改变。
三、连美国自己人也发现了这谈判,不好打了彭博社指出,美国官员也释放出一个信号:这场全球谈判,不会很快结束。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表示,与欧盟、日韩的谈判“可能比预期更慢”,而欧盟“内部缺乏统一”也成了谈判瓶颈。他甚至承认,这些国家带来的提案中,“不乏降关税、放宽非关税壁垒、停止汇率操控”等积极信号,但真正落实,仍需时间。
特朗普本人上周表示,在90天缓期过半时,没有时间与大约150个国家达成协议。因此,美国可能会在未来两到三周内单方面分配更高的关税税率。
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实——过去“美国说一不二”的模式,正面临挑战。
四、谁有筹码,谁能“叫板”?彭博社也坦言,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资格效仿中国。
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中国区主任霍夫曼(Bert Hofman)所说:“只有经济体量够大、对美依赖较低的国家,才有资本说‘不’。”譬如越南,虽然口头上抨击特朗普关税“毫无道理”,但其三分之一经济依赖对美出口,实际操作空间有限。
而加拿大、拉美国家也都在小心平衡——既想维持与中国的投资合作,也不愿得罪美国。其中,巴西总统卢拉与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甚至在访问北京期间签署了一系列与“一带一路”相关协议,但言语上仍强调“美国是主要盟友”。
外交辞令的背后,是实力权衡的博弈。
日内瓦的那场关税谈判,看似是一纸协议,实则是一种范式的出现:中国通过“稳”赢下了“变”,而这种策略性胜利正在重塑全球对特朗普谈判风格的认知。
中美经贸的“缓兵之计”,让各国开始重新思考:在对美贸易战中,强硬并非赌命,而是一种策略;退让,不一定赢得“安全”,更可能失去底线。
从日韩印的战术调整到欧美的审慎迟疑,这场由中国引发的“谈判范式革命”,或许才刚刚揭开序幕。
参考资料: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5-18/china-us-trade-truce-prompts-nations-to-consider-tougher-tactics
你们要的封面
来源:留学生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