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兰山麓的风掠过光伏板阵列,银蓝色矩阵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这片曾被视为工业荒漠的土地上,宁夏隆基光电技术总监赵赞良用十七年光阴,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书写着属于宁夏“山河”的“双碳”叙事。
贺兰山麓的风掠过光伏板阵列,银蓝色矩阵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这片曾被视为工业荒漠的土地上,宁夏隆基光电技术总监赵赞良用十七年光阴,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书写着属于宁夏“山河”的“双碳”叙事。
戈壁拓荒,填补全区光伏产业空白
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80后工程师,亲历了宁夏光伏产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2018年,当34岁的赵赞良作为初创团队成员踏入银川经开区时,面对的是光伏电池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在宁夏隆基乐叶5GW单晶电池项目筹建期,他既要规划基地布局,又要手把手培训新员工,常常凌晨还在调试设备和工艺。
技术突围始终是赵赞良的攻坚方向。建厂后,他便带领团队开启了效率的“毫厘之争”,在行业内率先将PER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4.0%的关口,不断逼近PREC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持续创造新的量产效率纪录,在全球树立了行业新标杆。他还带领技术团队在自治区创立了技术创新中心,先后主持16项自治区级和市级重点项目,取得科技成果登记6项,累计申请自主知识产权86项,极大地带动了宁夏光伏行业的发展。
硬核突围,破局BC量产“无人区”
隆基是BC技术的支持者,通过不断创新与突破,推出了新一代HPBC 2.0技术。
在量产开发阶段,赵赞良组建了技术团队,通过与科研团队的密切配合,深入产线持续识别量产风险,夜以继日地逐一攻克工程性难题,解决了设备运行稳定性、工艺窗口量产性和材料应用适配性等问题,最终实现了可量产的良率水平、领先的效率水平和具有竞争力的成本水平,更是助力组件功率打破了世界记录,且在全球行业内率先实现GW级量产,实现了自治区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零的突破。
育人强基,坚定培养本土人才
新员工“导师制”传承工匠技艺,工程师“项目责任制”锻炼基础逻辑,技术骨干“难点攻关”锤炼创新思维……
比起技术突破,赵赞良更看重“人才裂变”。他深知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当地光伏人才“零基础”的困境,他设计的“三段式”培养体系,让新员工在半年内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我们每个技术人员都能参与到各段异常处理流程的编写工作中,及时总结异常现象、原因及对策,将其标准化到管理系统中,同时通过文献分享、问题解决分享、难题讨论等活动,我们的技能成长速度被大大提升。”一位正在工作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赵赞良的团队中,个人和团队一直是互相成就,互促成长。
截至目前,团队共输出了技术管理人员30余名,工程师300余名,并实现了技术人员80%的本土化,为自治区光伏电池领域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劳动模范这样说
回望这些年,我始终坚信:岗位可以平凡,但追求必须卓越。我带领团队将PERC电池量产效率从22.0%提升至24.3%,其中每一个0.01%的电池转换效率突破,让每片电池片承载的不仅是阳光,而是“把光伏做到第一”的誓言,更是让“宁夏造”电池片写下中国高度。正是这些平凡的日夜,让我更深刻的明白:卓越不是勋章上的光辉,而是千万次重复实验中的持续领先。站在新的起点,我将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传帮带”,把劳模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带动更多创新创效,在宁夏这片热土上持续为宁夏光伏产业的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编辑:王 容
校审:祁 雪
终审:郭 扬
来源: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