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城学院劳动教育实践课:春耕插秧传承农耕文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1:15 2

摘要:5月21日,成都锦城学院学生农场的9亩水田里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百余名学子头戴草帽、赤脚踏泥,躬身参与学校组织的插秧劳动实践课程。这片由向日葵、荷花与青翠秧苗共同构成的田野,不仅跃动着夏日的生机,更见证着当代大学生与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度对话。

5月21日,成都锦城学院学生农场的9亩水田里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百余名学子头戴草帽、赤脚踏泥,躬身参与学校组织的插秧劳动实践课程。这片由向日葵、荷花与青翠秧苗共同构成的田野,不仅跃动着夏日的生机,更见证着当代大学生与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度对话。

劳动教育必修课:从选课到实践的规范化管理

作为全国最早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的高校之一,成都锦城学院自2005年启动“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体系以来,持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今年规划的学生农场秧田面积达9亩,由劳动学院统筹管理,实施教务网选课制度。学生可根据个人课表自主选择劳动时段,课程考勤、实践规范均纳入学分考核体系。

据劳动学院王中老师介绍,插秧课程严格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学生在课前需完成安全培训,掌握草帽佩戴、水分补给等防护知识;实操环节中,教师团队现场示范标准动作,强调后退式插秧法的技术要点:保持腰部直立避免劳损、脚步平稳防止踩踏已插秧苗,确保秧苗入泥深度控制在2至3厘米。为提升作业精度,田间提前拉设标记绳辅助定位,通过明确分工、团队协作实现行距株距的科学把控。

00后的田间课堂:在泥土中感悟成长

在机械轰鸣的现代农业背景下,这群“Z世代”大学生用最传统的方式体验着农耕文明。艺术学院廖佳伟同学坦言:“第一次赤脚踩进湿润的稻田,泥土从脚趾缝里溢出的触感很奇妙。和朋友们边插秧边交流,既需要专注力又考验配合度,这种集体劳作的氛围像极了特殊的修行课。”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叶菊同学则对农耕的精细化产生深刻认知:“每株秧苗的深浅、间距都直接影响收成。当看到成排秧苗整齐立于水田时,那种亲手创造秩序的成就感特别治愈。”

为期8天的轮班劳作中,数千名学生分批次完成全部插秧作业。劳动学院组建师生联合巡查组,每日监测秧苗生长状态,对漂浮、倒伏的秧苗及时补插修正。据测算,在无极端天气影响下,这片“学生田”预计亩产可达590斤,总产量将突破5300斤。待九月金秋稻浪翻涌时,学生们将重返农场参与收割,并运用专业所长完成稻米包装设计与电商营销,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实践。

传承中华耕读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成都锦城学院的劳动教育早已突破简单的体力劳动范畴,形成立体化育人模式。在即将到来的丰收季,学生们既要操作联合收割机完成现代化收割,也要亲手设计真空包装上的文化标识;既要在实验室检测稻米品质,也要通过直播带货拓展市场,真正实现“田埂里的双创教育”。

春种希望的专注、夏耘成长的坚韧、秋收硕果的喜悦、冬藏智慧的沉淀,共同铸就着当代大学生“勤以立身,劳以养德”的精神品格。当00后大学生在烈日下躬身插秧、在暴雨后抢修田埂,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农业技能,更是对“粒粒皆辛苦”的生命体悟。这种融合生产劳动、科技创新与商业运营的实践教育,正在重塑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

来源:爱看头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