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专美融合:高职院校以美育人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1:45 2

摘要:将中华美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之中,强化“德美一体、身心美育”的主流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注重高职美育“专美融合、技艺美育”的类型性,就是要通过美育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将中华美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之中,强化“德美一体、身心美育”的主流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注重高职美育“专美融合、技艺美育”的类型性,就是要通过美育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挖掘校内外美育资源,探索构建美育融入“课程+课堂+实践+文化”的“专美融合”实施体系,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彩的文化氛围,展现“专美融合”的育人情怀和教改力量,必将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情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职院校以美育人的场域拓展与时空再造。

关键词:专美融合;立德树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引言: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发挥美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切实推进美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所谓“专美融合”,就是把专业技能教育与美育相结合,通过美育的渗透和融合,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已赢得广泛发展空间,但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美育仍然显得较为薄弱,迫切需要解决高职院校在育人体系顶层设计上缺乏对美育工作整体规划与制度设计的问题,解决在课程育人元素挖掘方面存在的不融合、不充分、不全面问题,以及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割裂、融合不足、互动不够的问题,探索一条专业课程与美育课程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让“专美融合”在高职院校生根、开花、结果。

一、高职院校以美育人的底层逻辑

(一)美育的定义与价值

美育,亦称作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或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中华美育精神致力于培育个体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以及追求美的能力。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传授艺术知识,更着重于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育,它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段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和人文素养,并塑造其健全人格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美育的范畴不仅涵盖传统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还包括个人价值判断、意志情感、文化内涵、人文修养、艺术鉴赏、生活情趣、人际交往,以及原生态家庭、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工作环境、专业领域、职业氛围、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乃至所在城市文明、建筑风格、社会风气等众多方面。

美育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质量;能够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开展创造性的劳动。二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美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美育活动和艺术形式,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培养和提升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品位。三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美育利用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陶冶人的特点,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其能够和谐、均衡、健康发展。四是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其树立崇高的生活目标,让他们对生活有幸福创造的感知力,对音乐、艺术、文学等有贴近式的悦乐感。所以,从全人教育的视角看,美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引领学生走向审美人生、全面成长的基石。“中国美育开辟了‘人的觉醒和解放’等价值取向,逐渐形成人生美育现代传统。当下提倡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国美育当有更新的学理建构。”[1]

(二)高职院校美育的主要特点

一是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高职院校的美育不仅要关注通识美育课程,关注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将美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美的熏陶。将美育贯穿到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将极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增强职业信心;将美育融入专业以美赋能,创设职业场景,体验美育魅力,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专业创造力,提升生产力,树立职业自信。笔者提出“专美融合”的技艺美育,正是紧扣高职院校以美育人目标,赋予专业以魂、技能以神和职业以品。如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习中,学生结合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特征、故事情节加以创作,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可以通过设计美观实用的机械部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工业设计的美学原则,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空中乘务专业中,通过模拟机舱环境的布置和物品摆放服务的美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服务美学,提高空中乘务的整体形象和客户满意度。

二是强调中华美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高职院校的美育实践中,注重将中华美学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通过引入数字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能掌握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拓宽艺术创作的边界。譬如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中,学生将有机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创建沉浸式的模拟环境,还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世界中的视觉体验,使用3D建模软件设计和构建虚拟世界中的三维模型和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工业设计专业中,学生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美学价值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

三是强调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与社会实践等多元化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美、积极创造美。首先,培养目标需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美育教育应紧密融合社会对美的多元化需求,旨在培养学生卓越的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以契合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其次,课程设置需紧密贴合行业实际,美育课程规划应深入考量行业特色及其未来走向,确保学生在学习旅程中能够汲取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再次,实践教学应紧密衔接社会需求,美育教育应强化实践导向,通过深化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平台,使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不断磨砺美育素养,激发创新潜能。强调美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需要深入挖掘校内外美育资源,探索构建“课程+课堂+实践+文化”的“专美融合”实施体系,让美育元素像“盐之于水”那样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让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彩的文化氛围彰显“专美融合”的育人情怀和教改力量。

(三)美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育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和胸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而德育则侧重于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和思想品质的教育,旨在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情感和道德上得到全面的提升。第二,美育与智育相互渗透、互促共长。智育主要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而美育则通过艺术课程和审美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其学习效果。第三,美育与体育相互补充、康健身心。体育通过身体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美育则通过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的心灵健康。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锻炼,在动与静、身与心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第四,美育与劳育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美育使学生在劳动中能够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劳动的效率和质量;而劳育则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更好地运用劳动成果,提高艺术创作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总之,“五育”之间相互关联、互融互通,共同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以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职院校以美育人的实践路向

(一)更新育人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在美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一是通过持续深耕“君子淑女文化工程”项目,并按照学生的成长线进行一体化实施,给学生塑造看得见、摸得着、可通用、可个性的“四有四美”新君子淑女成长示范模型,选树榜样发挥带动作用。从大一新生入校入手,注重文明修身教养的训练,培养学生代言校园文明美;从职业规范养成入手,引导教室、宿舍、实训场所等校园环境的规范有序管理,塑造岗位规范美;将提升美的鉴赏能力落小落细在作业创作中,引导创意作品美的传播;从综合素质提升入手,引导学生从言行举止、文明交往、岗位规范提升职场形象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发展需求。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提升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和职场迭代能力。譬如通过培育“四有四美”的新职教君子淑女,即心中有礼、涵养职业敬畏,眼中有敬、涵养职业规范,言中有雅、涵养职业气质,行中有仪、涵养职业尊严,以及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校园文明美”“岗位规范美”“创意作品美”“职场形象美”,彰显职业教育的独特之美。

(二)优化课程设置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2]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注重美育课程的优化设置。一是基于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社会人的发展,从顶层设计、细化标准和完善制度三个层面进行课程重组。构建“专美融合”的“大美育”课程场,就是要超越狭隘的以传授美的知识与技能为主旨的“小美育”,超越艺术学科的美育界定,走向关注更宽泛的美的素养的“大美育”,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美育格局[3]。二是将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到美育内容。同时,开设选修课程,如艺术鉴赏、设计基础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在理清“专美融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中体现“专美融合技艺美育”的高职美育特征和时代特征。

譬如,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及“礼乐射御书数”六门传统技艺美育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进一步挖掘其中国式审美的育人价值。通过开设中华文明礼仪、音乐鉴赏、健美操、非遗剪纸、掐丝珐琅、古典诗词赏析、数字之美等通识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行为文明美、生活优雅美、运动健康美、技艺匠造美、文学品鉴美和数智创新美。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使美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美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美育与技能教育相融合,美育与职业岗位相融合,挖掘每门课程中“美”的浸润元素,拓展美育课程内涵和外延空间,以呈现“新六艺”美育课程+课程美育的“大美育”课程场(群)。

(三)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注重运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美育知识。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譬如,通过动漫制作技术设计“专美融合”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君子淑女”等IP形象进行专业创作;通过校企合作打造集开放、交互、沉浸式于一体的VR红色课程示范教室,学生戴上VR眼镜即可穿越时空追寻百年党史;通过“引产入校”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商业项目中开展生产性实践实训,在企业导师辅导下,将地方红色教育基地、特色学习教育场景等全景拍摄后置于云上学习平台,面向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及新生家长推广,让学生在虚拟技术实践与面向社会服务中感受思政之美、技术之美、科技之美、创新之美、专业之美,实现职业技能和审美修养双提升。

(四)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注重教师审美意识和美育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应设立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美育教研室等,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美育师资的培养培训,提升教师对美育浸润的理解和对美育课程、美育教材的贯通研究,增强教师的审美意识和美育教学改革能力。鼓励通识美育课教师融入各专业教研室,实现文理融合、跨界融合,让美育教师和专业教师近距离研课,以美思妙想设计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美育浸润线,创建“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润美进阶式课堂,从点到面、从面到点,开展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大课程润美教育,激发教师审美鉴赏力、表达力和美育课程改革的行动力、创造力。二是组建专兼职美育团队。通过组建跨行业、跨专业、跨院部的“通识美育+专业美育+实践美育”的专兼职美育团队,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项目实战优势,政校行企联手在项目中拓展专业美育、数字美育、创业美育实战职业场景。如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开设剪纸、掐丝珐琅等非遗美育课程,创设校企混合美育教学团队,以审美素养提升为前提,丰富通识美育底蕴美、专业美育鉴赏美、实践美育创造美美育课程的跨界融合度。

(五)强化实践环节

一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展演、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通过与企业、社区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美育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具备生活美学,探索专业美学,融入城市美学,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家乡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满足新形势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新需求。二是通过推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共创共享文化育人平台,为学生主动融入地方文化交流,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提供契机。

(六)打造文化场域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高职院校应注重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文化校园建设,营造开放共享的文化育人生态,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和高雅文化进校园交流机制,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从人文环境、网络环境和校园景观三个方面打造文化场域,触发学生的审美感觉。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共建艺术体验馆、智慧美育资源空间,增强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体验,树立审美价值观。二是通过美化校园环境、举办文化艺术活动、推广优秀艺术作品等方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活动,塑造具有审美与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并重的“未来工匠”。三是以学校层面举办大学生体育节、社团文化节、职教成果展以及迎新晚会、经典诵读大赛、大合唱比赛、毕业典礼等美育实践活动,将校外美育资源及平台引进校园,联合举办各类文化素质论坛、美育研讨会等,汇聚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美育教育联盟,为提升学生赏美、鉴美、创美、展美、传播美搭建美丽青春大舞台。

(七)完善评价体系

一是加强对美育教师的评价,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教师美育能力提升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以引导教师的审美价值取向,激发其审美情感,培养其审美情趣,培育其审美品位,提升其审美鉴赏力、行动力和创造力,以更好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二是通过考试、作品展示、实践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出发,构建目标明确、模式新颖、措施适切、标准科学、运行流畅、保障有力的美育评价体系,全面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全面检验学校美育教育的成效。三是利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平台,制定赋能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动态记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完善学分制等激励机制,让学生利用数字平台展示自我,记录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变美”过程,阶段性提供个性化分析报告,通过灵活多样的激励办法,将美育展演、美育创作、社会服务融合起来,促学生自信成长。

三、高职院校以美育人的展望与构想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赋予学校美育的新使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3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下发,为高校美育改革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实施“专美融合”技艺美育[4],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促进专业技能学习,激发创新发展后劲,培养“懂技术展艺术”的“未来工匠”,形成“专美融合”育人成果。在“专美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可以配套开发校本教材和评价体系标准,以及“专美融合”数字微课资源,形成优秀创意作品、产品等,总结培育经验,形成典型案例。

实施“专美融合”的技艺美育,对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类型人才培养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价值,且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实施“专美融合”,在校园建设层面可推行“文化融美”,在“三教”改革层面可推行“三教融美”,在产教融合层面可推行“产教融美”“数创融美”,让学生在美养中塑品质,在专美中强技能,在蝶变中润品格,涵养人文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平衡好“专美”与“融合”的关系,让美育如糖化水融入专业,在“三教”改革中推进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的有效融合,提升教师、教材和教法的与时俱进,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相生相融,在专业和通识、实践课堂内外注重真善美的价值引领,精益求精创造作品、产品、商品、艺术品,实现尚美追求,实现高职院校“崇尚美、浸润美、创造美、共享美”的“大美育”格局,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独特之美。[5]未来,高职院校应持续深化“专美融合”理念,将中华美育精神、美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整合,并不断探索与创新美育新模式。应激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更丰富的艺术元素,以审美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跨学科课程构建,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柏定国.传承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职业院校美育教学水平[N].中国教育报,2024-08-04(2).

[2]赵伶俐.新时代美育的使命与实践方略[J].人民教育,2019(6):55-59.

[3]谢翌,赵方霞.美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课程标准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20(2):27-34.

[4]张春霞.职业院校也要增强美育意识[N].中国教育报,2023-04-25(7).

[5]张春霞.做成人之美的教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3:228.

On the Ecological Writing in Liu Liangcheng's Novel Benba

Ren Caili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1, China)

Abstract: The novel Benba by Liu Liangcheng, set against the grand backdrop of the Mongolian heroic epic Jangar, delves into the grassland ecology of the Benba "world", showcasing the unique and rich natural landscapes and ecological systems of the grasslands. Benba not only meticulously depicts the scenery, animals, and character images on the grasslands but also profoundly explores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natural ecology, soci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ecology. The interwoven themes of leaving home, longing for home, and returning home in the book not onl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writing but also highlight the value and deep reflection of ecological writing in contemporary times, containing rich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writing in Benb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and contemplating current ecological issues.

Keywords: Benba; Liu Liangcheng; ecological writing; ecological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张春霞,硕士,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华美育;

咸兴娜,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王彦杰,博士,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育、职业教育。

来源: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