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在京举行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张喜伟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这是他继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后,第二次从人民大会堂捧回国家级荣誉。
5月19日,记者在忻州伟业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办公室见到张喜伟时,他正伏案修订新一期帮扶计划,右臂空荡的袖管微微卷起,特别显眼。
5月16日,在京举行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张喜伟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这是他继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后,第二次从人民大会堂捧回国家级荣誉。
从抗癌截肢的残疾人到带动千余人脱贫的“领路人”,70岁的张喜伟用30余年的实际行动,在生命抗争与脱贫攻坚的双重战场上,交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最赤诚的答卷。
抗癌:截不断的钢铁意志
1992年,正值壮年的忻府区北宋村致富带头人张喜伟被确诊患有尤文氏肉瘤,面对“5年生存率不足10%”的骨癌医学判决,为最大程度断绝病毒扩散,他瞒着家人,果断选择截去右臂。“上手术台前我和医生开玩笑说,想最后上一次卫生间,出来就成‘断臂侠’了。”回忆往事,张喜伟抚摸着空荡荡的袖管,语气平静如讲述他人的故事。
右臂切除后,接下来是为期百天的高强度化疗。张喜伟吐得翻江倒海,每天吐到最后,只见少许黑绿色的胆汁。一吐完,他挣扎着也要吃东西,努力让身体吸收一点营养。“那段时间我经常闭着眼吃饭,细嚼慢咽品味食物的味道,一天就在这样的‘享受’中过去了。”张喜伟说。
在张喜伟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摆放着一本李瑞环编著的《学哲学用哲学》,旁边还有他密密麻麻做的笔记。张喜伟告诉记者,癌症考验人的不仅是毅力、耐力,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抗癌30余载,他养成了学哲学的习惯,把病房当作战场,用马列主义辩证法构建精神防线。“坏事未尝不是好事,不怕死才不会死”这套自创的哲学抗癌法,后来成为他帮助多名癌症患者的“精神药方”。
2022年起,张喜伟多次到山西省肿瘤医院和忻州市肿瘤医院现身说法,分享自己从“怕愁怨”到“不怕不愁不怨”的心路历程,还与35名癌症患者建了微信病友交流群,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坚定抗癌信心。
创业:“独臂”托起扶贫丰碑
骨癌这场劫难并没有将张喜伟打垮,反而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大病初愈后,他拖着残躯创办了五台山客运索道有限公司,建成五台山第一条客运索道。2003年非典肆虐时,家乡的养殖业遭受重大打击,已在旅游行业建树颇丰的张喜伟毅然返乡,先后创办了忻州伟业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和忻府区伟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一心带动同村的老百姓共渡难关,正式踏上了扶贫之路。
“扶贫不是施舍,要找准着力点,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张喜伟说。在脱贫攻坚总体战中,他累计投入超千万元,创新性开展的“六个一”扶贫工程(扶贫、助残、济困、帮弱各100户,搬迁1个村,帮扶100户贫困老党员)和“六送”帮扶机制(送岗位、股份、资金、牛犊、关爱、精神),使忻府区486户家庭困难农民得到了帮扶,成为当地精准扶贫样本。
峪口村村民李黄牛至今记得,2012年8月忻州伟业奶牛养殖有限公司“送牛犊”扶贫时,他花三分之一成本价牵回5头牛犊,经过8年的精心喂养,2020年已发展成80余头的养殖规模,李黄牛也由建档立卡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村里有名的养牛大户,成为邻里眼中的“百万富翁”。
在张喜伟的扶贫账本里,一系列措施既具有温度又饱含力度:连续20多年为北宋村1100多口人支付饮水费用和60%的合作医疗费用;每年腊月十五是雷打不动的“诚信关爱日”;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设计的“特殊股”——符合条件的村民只需按个手印,就能享受分红而不担风险。“那年老张冒雨来劝我入股,说躺着也能有收入。”谈起当年入股,坐在轮椅上的寨底村村民侯存喜,蜡黄的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
初心:空袖管里装满百姓冷暖
“1975年2月4日入党,整整50年党龄。党员身份,是我抗癌、扶贫的精神支柱。”采访中,张喜伟对入党日期记得比生日还清楚。他特意告诉记者,此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表彰的200名自强模范中,有99人是党员,这也印证了党员的先锋力量。
数年来,这份初心化作以下行动:为270多名困难群众无偿提供26万枚爱心鸡蛋;为周边乡村的老党员干部、军属烈属、残疾人等80余人免费赠送290吨鲜牛奶;为111户残疾农民捐助23吨优质化肥。2024年,他又将公司鸡场、牛场、温室大棚打造成残障儿童实践活动基地,手把手教孩子们种菜喂牛,培养他们的生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到2025年再度登上人民大会堂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两次进京领奖的间隙,这位老党员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上继续奔跑:84户帮扶户的入股分红计划延续至2027年;每年垫资300万元赊销化肥,惠及2200多户村民;带头流转土地500亩,建成62座蔬菜大棚,带动32名残疾人就业……
采访结束时,张喜伟用独臂握着铅笔,在2025年帮扶计划中添上新项:推动残疾人事业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办公室墙上,“时时带头干,处处紧跟党”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共产党员用空袖管改写的人生剧本——33年抗癌路,20余载扶贫程,50载党龄岁月,这位70岁的独臂企业家,在绝境中书写传奇,于贫瘠处播撒光明。(王国栋 魏鹏飞)
来源:忻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