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10个亿!创业是碰壁后的绝处逢生 | 对话诚实一口创始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3:03 2

摘要:这还要从 13 年前讲起。2012 年毕业后,我拿到中国宝洁的 offer,在现场认识了同样拿到 offer 的姚懿。不过你们都知道,后来我选择去了美国联合利华。

原创 刀姐doris 刀姐doris

我是怎么认识吕依凌的呢?

这还要从 13 年前讲起。2012 年毕业后,我拿到中国宝洁的 offer,在现场认识了同样拿到 offer 的姚懿。不过你们都知道,后来我选择去了美国联合利华。

时隔多年的 2020 年,我突然收到他的消息,说自己跟老婆正在创业,做一个叫「诚实一口」的宠物食品品牌。

再后来,我看着诚实一口在 4 年间迅速从 0 做到了 10 个亿,也通过姚懿认识了他的创业兼家庭合伙人——吕依凌。

去年,我把两位邀请来了刀法峰会,这对从宝洁共事到共同创业的“好战友”,直接让同事大呼“嗑到了”。(顺便一提,两位的颜值都很高)

中间两位是创始人

吕依凌身上有很多光鲜的标签,宝洁品牌总监、沃顿商学院 MBA(但辍学)、明星品牌创始人。但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她的野心和坦诚,以及「诚实一口」的“没资本创业”。

据她所说,「诚实一口」的成功,从来不是红利下拿融资的高举高打型,而是找家里人“化缘”,抠抠索索花钱、反反复复摸索的过程。自己创业早期压力大到睡不着,一度觉得“我什么都不懂、是个很烂的人”。

我深有同感,真实的创业背后都是一把辛酸史。

女子刀法的第二期,我跟吕依凌聊了聊:

离开宝洁去上门叠被子,连续试错三年,为什么一定要创业?

创业期间偶尔饭都快吃不上,哪些决策帮我们绝地逢生?

诚实一口是怎么做用户洞察和组织管理的?

这期干货与故事并存,想创业的品牌人一定要看!

01

创业成功前的三年半,很苦很傻很天真

我知道吕依凌最开始做诚实一口是没融资的,向家里借钱,而在做诚实一口之前,也做过家政、共享衣橱、宠物鲜粮等创业项目,经历都非常坎坷。所以我首先就问了吕依凌:你是从宝洁出来的,明明可以做消费品,为什么要去做这些?

以下是她的自述:

很多人以为诚实一口的成功是计划好的,但这其实是一个不断碰壁、随波逐流的故事。

首先,做诚实一口之前,我有三四年失败的、跟诚实一口完全没有关系的创业经历。比如,我做过家政,做过篮球 APP,还做过公众号,都挺失败的。

回过头来看,早期创业时有很多迷思,总觉得要把看到的先进商业模式带到中国。

比如,我当时怎么会去做家政创业呢?

因为我发现美国有一个生意叫 Alfred,跟普通家政的区别,就在于除了上门清洁,还会帮用户做收纳、采买杂货,相当于家里真的有一个管家。

当时我和姚懿觉得,这个模式在美国发展得挺好,一线城市消费者需要这样的服务。所以我们想在国内做,就很认真地去学习写网页前后端,穿外卖员的衣服混进小区发传单,结果被保安赶出来。

我还记得,当时听一个创业大拿说:创业就是要跨行,因为跨行才会对行业有新的洞察,给行业带来新的生机。

我当时想,太有道理了,那我不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嘛?这也太棒了吧!

后来发现好像不太行。我们给大概四五百个住户发传单,但只有一个人转化,转化率奇低。那要不就是产品有问题,要不就是生意模式有点不太对,总之从数据来看,很难想象这个事儿会是一个成型的生意模式。

其次,我们做的第一个宠物品牌不是诚实一口,是鲜粮品牌「奥利的厨房」,卖热一下就能吃的新鲜食品,我们当时觉得很好,但太贵了,一直卖不太动。

我们当时拿奥利的厨房去行业知名展会租了个摊位,花了好几万租金,好几万设计费,好几万搭建费,当时对我们来说是笔巨款。但就在展会当天,我们发现准备的货 50% 不能用,品质有问题,本来可以靠现场卖收回成本,结果一下子就少了一半收入。

当时我们找了一堆亲戚去冷冻库包产品。因为要保证产品新鲜,又为了不被冻死,所以大家只能坐在冷冻库门口,每个人都穿军大衣,没想到所有货运到现场,竟然还有 50% 不能用。

你懂那个感觉吗?

我觉得自己已经尽全力,把身边亲戚朋友都拉过来了。我们每天早上 8 点钟到现场布展,一直站到晚上五六点钟才收摊,但第二天一早一定会收到坏消息。

5 天的展会结束以后,我和姚懿开着车从展馆出来,我们看着夕阳。

姚懿就跟我说:今天,就是我们人生的底谷!

我当时就是:啊?really?可是接下来还有很多的麻烦事。

总之,持续的痛苦感,持续的负反馈,在密集的 5 天里告诉你,你是个很烂的人,你什么都不懂,这个感受是最差的。

你知道吗?早期创业的时候,我经常晚上睡不着,这很正常,也不会每天“哈哈,生意做得很差,睡觉了”,不符合人性。我经常哭,遇到事情也会觉得“啊我好烂”,人都是有情绪的。

那这么难,这么苦,我为什么要离开宝洁?为什么一定要创业呢?

我是一个野心比较大的人,要做就做最好的,我一直在想自己能触及到的边界在哪里。人生就像玩游戏开地图,试了之后你可能过不去,那你也知道过不去,而不是觉得自己在一亩三分地里很厉害了。

我还在宝洁的时候,有个离开宝洁去创业的女生找我们吃饭,跟我们说,外面世界真的很大。

我当时心想,能有多大?我手上可有两个 million us dollar 的预算。哈哈哈,我当时真的很天真。

在宝洁大概第四年,我感受到开地图没有那么快了,而我追求成长曲线永远很高,所以开始考 MBA。我每个工作日花四五个小时,双休日花八小时,就为了考 GMAT、考托福,申到最好的学校。

虽然去了之后发现,读 MBA 不是开地图最好的选择,但我也不后悔,因为得看了才知道。我就把那个地图留在那里,我决定要创业。

当时大家对创业这个词有很多神圣化的感觉,觉得听起来很厉害,我一直形容的是,想做点自己的小生意,做点自己的事儿。这个事儿必须是我不依赖任何人和任何平台,不依赖标签,自己做出来的,我才知道我有多大的能力。

在创业失败的三年半里,也一直有一种兴奋感。

我妈一直问我,你不苦吗?

我说,我很开心。

她说,不,你苦。

我还说,不,我很开心。

家人不太理解,觉得是我“没苦硬吃”。但我认为,尽管失败,创业也是开地图的过程。我知道一个事不是我能做的,或者我在这个上面有很大短板,我对自己的认知就更加丰富了。

那诚实一口成功了,是必然还是偶然呢?

我觉得最后能有一个喜欢做的生意,是必然的,但能否做到一个规模体量,是概率性事件。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一直很感恩。

后来我觉得,跌跌撞撞做了那么多,失败了那么多,肯定是有些事儿没想对。我和姚懿当时住在一个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我们在客厅里说,从今天起,我们不要去想一些很 fancy 的商业模式,咱就是做能做的。

Storm 登上李佳琦《所有女生的OFFER3》

做什么呢?

我们是资深养宠用户,2016 年养了一条边牧叫 Storm,花了很多时间带它去上学校,练飞盘,参加敏捷比赛。我们就开始写宠物知识类公众号,写完发现阅读量挺高,但是变现很难。宠物这个行业很不错,那要不要做消费品啊?

我们开始做诚实一口,谈了第一个达人合作。以前谈达人这些事儿,在宝洁会有 agency 做掉,但到了真实场景,我连怎么去下单都不知道,细节差距还是挺大的。

我遇到过挺多创始人,发现很成功的创始人往往是低自尊的,很难被触怒。而在大公司工作,从很好学校出来的人,还是会有一些自尊心和光环,所以创业的前三年半,我一直在捶自己,跟真实世界互动,磨掉了很多自尊心上的障碍,让自己能脚踏实地做起来。

创业这件事,最难的是下决定,因为一旦创业,你就没有名字了。以前你会有个名字,上面写着你是什么公司的谁,电话多少多少,对吧?

但一旦创业,在你做成事儿之前,你是没名字的,大家不知道怎么定义你,你的社会身份变得模糊了。

而在创业早期,最难的是坚持。如果你能创到老,我觉得大概率能成功。因为你不断做,成功概率是加法而不是乘法。假设第一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是 1%,第二个也是 1%,两个相乘,那就无限趋近于小概率,但如果是相加,概率就会变高。

创业不要怕失败,但很多人坚持不了,因为人不是机器,需要正反馈,需要有人告诉他:你做的事情有价值。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先别想着融资 PPT 够不够性感,到细节中找到一些擅长的事,做出来,吸引目标一致的人,大家就会慢慢聚集到团队里了。

02

脱下宝洁“长衫”,理解一个花 50 块钱买猫的人

我知道宝洁有很多 CMI 部门,market is all about insight,好的洞察是好生意的关键。但我很好奇:创业早期没有这些资源,诚实一口是怎么做调研的?

吕依凌的回答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真心觉得,拿着自己的课题,去问用户,是当下最草根、最适合品牌的用户调研。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们做消费者调研,更关注定性。诚实一口每年都会做大型的消费者调研,核心负责人都要去。每年一个主题,从洞察出发,去解决我们当下核心想要解决的生意问题和挑战。

比如前年主题是如何成为大品牌,消费者说,在李佳琦直播间看过这个牌子,就应该挺大的吧,所以我们就觉得要进李佳琦直播间。

前两年,诚实一口做过一次线下消费者访谈,去看宠物店店主怎么做经营。当时我坐在那里就懂了,为什么在线下选一款粮食,和线上选粮食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一个人打开手机用 APP 选是没有压力的,想选什么选什么,看到好看就点进去,旁边也不会有人说:哇你选那么 low 的粮?

但是在线下,店主或者营业员站在你面前,跟你说一般吃得好的都选这一款,你不敢不买这一款,显得你好像很不爱自己的宠物。

所以大家在线下会愿意消费高端产品,或者无论产品本身是不是高端、品质好,起码在那个场景里,他希望自己买的那个东西看起来蛮好的,蛮贵的,配得上我的狗。

这种就是我们说的小洞察,诚实一口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我们当时想做宠物食品,就去把一二三线的人都聊了。去之前我有一个偏见:买贵的粮食的家长更爱自己的宠物,买便宜粮食的家长有点不太负责任。

完全不是的。我去宜昌聊了一个大学刚毕业,月薪大概 2500 块钱的消费者。他的猫是从闲鱼花 50 块钱买来的,他坐在对面,跟我讲了很多选粮的过程。

最后他买的那款粮食相对便宜,但选的过程非常有理有据,有各种各样的维度。

不管这些维度是否科学,你能从他的眼神里感觉出来,他真的为了这只猫付出了很多,真的很爱它。他没有因为自己月薪 2500,猫是 50 块钱买来,每个月只能给猫大概花 100 块钱以内,还有租房等压力,就觉得自己不爱猫,他很自豪跟我说,自己是养猫社群里的意见领袖,是最懂的、最厉害的,最爱自己的猫。

这就是定性的价值,你接触每个真真实实的人,他会给你很多冲击,你以为是这样的,他告诉你完全不是这样的。当时我们就觉得,消费者需要品质足够好但够得着的产品,要做高质价比。

但当时大家对国产猫粮和狗粮,最大的担忧是品质和安全,配方乱写,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所以我们品牌的名字就出来了:诚实代表品牌的理念和价值,一口代表食品类目。

我在诚实一口做的事情,有些来自于宝洁时期,有些来自于连续创业失败。

宝洁首先给了很多底层价值观上的东西,比如每个宝洁人去融资都会打开的一张金字塔图。品牌的调性是什么,性格是什么,这个还是重要的,不能解决 0 到 1 的问题,但能解决一些中长期会发生的很大的问题。

画完金字塔之后,初创团队就会有概念,不能去破坏品牌的形象和调性,不能走太远。但这件事在初创阶段不会给你任何反馈,不会因为你很坚持自己,调性很统一,生意就起飞了。

但到一定体量了之后就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消费者觉得很好,团队内部有共识会提高组织效率,比如美工的同学不会把直播间背景做得非常奇怪,他不需要你去教育,给他出一套 SOP。

另外一个宝洁的烙印是信任人,厉害的人很多,厉害的人能创造无限的价值,只是需要挖掘,所以我一直在看有没有什么很厉害的人,像挖宝的黄金矿工一样。

创业失败过程带给我们的,是团队相对财务敏感。这在早期非常好,让各个维度的效率都和别人拉开了差距。自己穷过、苦过了,就知道不需要像大公司那么浪费钱。

但财务太敏感了后期也可能会有问题。

财务不敏感,很多事情你愿意试,但付出的成本和风险就会比较高。财务太敏感,就容易不大胆,因为什么东西都要算,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算得清楚 ROI 。

比如有些事,我们是第一个做的,那就无数可考。或者别人做了数据不好,那我们是不是要认这个数据呢?很多时候因为你数据敏感,所以你对数据很服从,数据是大胆的反义词。

03

矛盾回避型的 INTJ 淡人,也能做好管理

我也是一个创业者和管理者,吕依凌前面提到宝洁给她带来了“相信人”的烙印,但宝洁这种大外企和自己创业的小企业在管理上,非常不一样,我很好奇她是怎么理解和做到“相信人”的。

最后,我们聊到了夫妻共同创业这件事,一起做战友,经历风风雨雨固然让人羡慕,但这其中其实也有不少“反人性”的地方。

以下是她的自述:

一个公司,在不同节点,需要不同的组织。我们的组织变化很多,比如去年就变扁了,为什么呢?

一个负责人管整体销售时一定有优先级,最近生意天猫比较好,就多关注天猫,京东就不怎么看,那京东的生意机会谁来关注呢?

但拆扁之后,京东有一个负责人,就会告诉你:这有个机会,愿不愿意尝试,机会就能涌现上来。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样很累,你一个人要管 15 个人,每天不就不要睡觉了?

不是的,找到对的人后很省力,大家会自驱力运转。我们要做的是放权,在有机会的时候给到足够的勇气、鼓励和支持。

人有很多可能性,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个本身在岗位上会发挥很好的人,放在那个岗位。我们公司这么小,没什么培训体系,那是大公司才有成本去做的。

对小公司来说,筛选大于培训,筛选符合岗位预期,自己在岗位上也会有很大成就感的人。可能不是一个非常职业,做这个事情很熟的人,就是一个很想做,但这个世界不给他一个机会的人。

在大公司管人,跟在创业公司里带团队打仗,完全不一样。你要挑兵,拿下战役,这比在有些规定场景里完成工作任务要难很多,压力也大很多,所以要给这样的团队各种可能性,不要再给更大的压力。

一些创始人会告诉我,人是不可被信赖的,所有人都会背叛你。他们可能有一些不好的体验,但我真的觉得,我遇到过的人都超级好。我们公司有很多很年轻的同事,还有朋友、朋友的朋友,在岗位上做得都非常好。

有些人学历比较高,简历比较好,有些大学一毕业就来了,也没什么很闪亮的简历,甚至有的学校也不是那么好,但最终决定这个人能不能做好这件事情,最关键的是性格。

适不适合做这个事情,会决定天花板,因为如果每天做这些事就觉得很痛苦,不可能往天花板上走。如果每天干这个事都很爽,小到剪一个视频,第二天都会比第一天剪得好,你根本不用管。

一些我们早期给两三千、四五千工资的同学,职场习惯和能力的确不符合大公司对人的要求,但他工资就这么点,你还期望拿 5000 块钱工资干 5 万块钱的事情吗?不可能的,不要违反人性,在什么阶段,就要知道用什么样的人,而且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是助力。

到现在我都挺感恩第一批员工,最早帮我们做起了小红书的一些达人,他们很多没有很高的学历,也不是特别聪明的精英,但就是有这个能力和特点。

其实,我的原生性格在组织管理上有很大的问题。我是个 INTJ 淡人,不是很喜欢和人沟通。紫老头每天就想一个人呆着,是最幸福的。再比如我是矛盾回避型人格,不喜欢搞冲突,不喜欢说服别人。别人觉得红色好,我没必要一定要让他觉得绿色好。

所以我一直在调自己的性格,变成一个更好的 leader。

后来我发现,leader 没有固定的范式。我见过非常抓马的,也见过非常冷静的,每个人会吸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成就。对于我来说,只要做好一点,相信人,让自己赋能组织,而不是限制组织。至于我是什么风格,是开心一点还是严肃一点,都不是最重要的。

另外我还觉得,有野心和回避型性格并不矛盾。回避冲突的性格,是人与人接触上的问题。

有野心,是指我会用 200% 甚至 1000% 的努力去达成我要的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有性格问题之后,我一定要去解决,逼自己直面冲突。野心会驱使我去做一些不擅长的事,当然可能做了之后发现的确不擅长,但也可能发现不是不擅长,是自己没有给到自己足够的机会。

很多人问,夫妻共事,对亲密关系是否有负面影响。我觉得得看需求。

如果你的需求是有一个人全身心爱我,一切以我为优先级,那对创业一定有影响。因为对方不可能以你为优先级,在你们的讨论中,优先级永远是那个事儿。所以如果你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优先把事儿做好,那就不会伤害感情。

夫妻做合伙人确实很难,我之前还跟姚懿开玩笑,说我如果是投资人,也不投夫妻创业。因为夫妻创业,虽然因为你们俩的利益高度捆绑,早期从 0 到 1 的成功概率很高,但从 1 到 N 的过程太考验人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随着过程越拉越长,里面的矛盾冲突太大了。

但我和姚懿,跟别人稍微有一点差别——我俩都很理性。

我们俩吵架的场景通常是,两个人在会议室里吵架,拍桌子,拍完了之后,我说我们先回去冷静一下。冷静完了一起下班:唉,晚上吃什么?

我们回家了之后还会复盘白天的吵架,讨论以后如何做得更好,比如我觉得你有些话是有点伤人?那以后这些话能不能不说?或者我有些话有很多私心,那我以后是不是要降低这样的比例?

有个朋友跟我说,如果你真的觉得一个人很重要,那你要跟他产生很多矛盾。因为每一次矛盾都是关系升华的一次可能。没有矛盾,你跟这个人的关系就会很虚、很薄,因为没有一起经历过风雨。

而彼此之间的矛盾,也是一种风雨。

04

写后感

在吕依凌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的自己。

比如人生就要勇于尝试,追求成长曲线永远很高。我在大学毕业前就有过近 10 个实习,覆盖外企、私企、国企、甲方、乙方、咨询等各种类型,想尽早了解自己喜欢的行业是什么。

关于创业,我从我自己和吕依凌身上发现,当你没有找到 PMF,整个宇宙都会给你负反馈。创业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模式,平台的模式和消费品模式完全不一样,但你又不能比市场快太多步,只能比市场快半步(想想吕依凌失败的鲜粮)。

之前刀法也做社群,但是做不长,因为我就是一个喜欢深度思考的 i 人,还是个投射者,我要围绕稳定长板去建立商业模式,我现在做咨询深度服务客户,简直就是如鱼得水。

所以说,不仅要 Product Market Fit,最后 Human 也要 Fit。人到最后,做的事一定跟自己的长板相关。

作者 | 小媚

编辑 | 刀姐doris

(请勿重复添加,通过后请及时自我介绍)

有营销难题,找刀法咨询

关注刀法智库,看人群战略的研究成果、实践案例、企业增长问题解读

或关注刀法研究所看更多新消费、新品牌、新营销一手报道

如果喜欢,让我知道你在看吧

来源:刀姐dori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