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可控核聚变作为终极清洁能源方案,其产业化进程受到广泛关注。部分上市公司已在核聚变技术研发、核心部件制造、材料供应等领域形成布局。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可控核聚变作为终极清洁能源方案,其产业化进程受到广泛关注。部分上市公司已在核聚变技术研发、核心部件制造、材料供应等领域形成布局。
一、超导材料与磁体系统
超导材料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核心基础,其性能直接影响磁场强度与装置稳定性。国内企业在低温与高温超导领域均取得突破:
- 西部超导:深耕低温超导线材研发,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提供NbTi超导线材,技术覆盖从锭棒制备到磁体加工的全流程。2024年参与“环流三号”核心部件研发,产品在维持超导磁体强磁场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
- 永鼎股份:通过参股东部超导,布局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研发。其产品适配紧凑型聚变堆需求,2024年超导业务收入增长80%,并为能量奇点“洪荒70”装置供应磁体材料。
- 联创光电:聚焦高温超导磁体系统,完成百米级集束缆线试制,支撑大口径高场磁体制造。与中核聚变研究院合作推进“星火一号”混合堆项目,2024年相关订单达4180万元。
二、核心部件与系统集成
核聚变装置的真空室、偏滤器、冷却系统等关键部件,对材料耐温性、密封性要求极高:
- 国光电气:为ITER提供偏滤器模块及热氦检漏设备,技术指标达国际标准。其真空高温氦检漏设备灵敏度优于ITER要求,解决等离子体泄漏难题,2023年核工业板块营收占比提升至51%。
- 合锻智能:深度参与聚变堆真空室构件制造,掌握多层复合结构件精密成型技术。2024年承接中核集团2亿元订单,计划2025年底前交付,产品应用于环流三号超导磁体系统。
- 兰石重装:研制的高效紧凑型热交换器(PCHE)应用于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氦冷测试项目,换热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30%,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
三、特种金属与结构材料
核聚变装置运行环境极端,对内壁防护、中子屏蔽等材料提出严苛要求:
- 安泰科技:子公司安泰中科为EAST装置和ITER提供全钨复合偏滤器部件,技术国际领先。其镍基/不锈钢焊接材料用于反应堆容器制造,2024年核聚变业务收入增长90%。
- 应流股份:为聚变装置供应耐高温、抗辐射特种合金材料,覆盖第一壁防护及中子屏蔽领域。2024年交付ITER朗缪尔探针用钨部件测试样品,技术获国际认可。
- 宝钛股份:高端钛合金材料应用于真空室支撑件,耐腐蚀性达国际领先水平。其产品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为装置长期运行提供保障。
四、设备配套与工程服务
核聚变产业链涉及多学科协同,设备配套与工程服务企业亦深度参与:
- 雪人股份: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提供氦气螺杆压缩机,应用于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低温冷却系统,实现-271℃超低温环境维持。
- 纽威股份:作为核电阀门龙头,向ITER项目供应超6000万元核级阀门,技术适配核聚变装置真空系统。其产品在高温、高辐射环境下的密封性,是维持等离子体约束的关键。
- 中国核电:通过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整合核裂变与聚变技术资源。依托中核集团科研实力,参与“环流三号”等实验装置建设,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五、技术研发与产业协同
部分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
- 上海电气:覆盖超导磁体、真空室、杜瓦容器等全产业链,中标中科院BEST装置TF线圈盒项目,交付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主机系统。
- 航天晨光:依托航天液氢液氧储存技术,开发核聚变装置低温制冷设备。其杜瓦系统用于维持超导磁体低温环境,技术源于航天领域的极端环境控制经验。
- 久立特材:为ITER项目供应PF/TF导管,材料耐辐照性能通过国际认证。其翅片换热管技术突破,提升了聚变堆冷却系统效率。
当前,全球核聚变技术处于实验堆向工程堆过渡阶段。在磁约束领域(如EAST、中国环流三号)已实现多项突破。
来源:A股概念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