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厦刚拿了CBA总冠军,全队上下还沉浸在喜悦里没几天,结果一转头就迎来了一个挺尴尬的现实——他们在2025年选秀大会上的顺位,是全联盟最低的。
广厦刚拿了CBA总冠军,全队上下还沉浸在喜悦里没几天,结果一转头就迎来了一个挺尴尬的现实——他们在2025年选秀大会上的顺位,是全联盟最低的。
首轮第20、次轮第40,两个都是“双垫底”。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讽刺:一边刚夺冠,风光无限;另一边却在选人环节毫无优势,连挑个新人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其实这种情况在CBA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像广东、辽宁这些常年战绩靠前的球队,选秀顺位基本都在后半段,很多年干脆直接放弃选秀权。
毕竟对他们来说,青训体系才是主力球员的主要来源,选秀更像是“锦上添花”,能捡漏当然好,没有也不影响大局。
但问题来了,这种态度也反映出整个联赛对选秀制度的冷淡。
今年已经是CBA选秀大会的第十一个年头,从2015年第一届开始,虽然规模在慢慢扩大,报名人数越来越多,但真正被选中的球员依然有限,更别说打出名堂的了。
很多球队根本不在乎自己手里的签,动不动就弃权,导致每年都有不少顺位白白浪费掉。
福建这次拿到了状元签,是他们队史第二次,算是幸运儿;四川榜眼、江苏探花,也都算高顺位了。
但像广厦、辽宁这些强队,只能排在最后几个位置,想挑点新鲜血液几乎没可能。
有球迷调侃:“冠军队伍反而成了‘最惨’的,连选秀都垫底。”
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CBA目前的一个结构性问题——成绩越好,选人越靠后,新血更新慢,老将扛大梁。
而弱队呢?虽然顺位高,但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去培养新人,导致选秀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选秀权不该这么浪费。
哪怕不拿来选人,也可以考虑交易出去,换点实际利益回来。
比如现在就有建议说,可以利用选秀权引入一些自带流量和资金的网红球员或者业余高手。
听起来有点离谱,但放在如今这个环境下,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行。
这几年,CBA的日子并不太好过。
球员薪资整体下滑,年轻球员收入不高,有的甚至不如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赚得多。
于是有人干脆放弃职业篮球这条路,转头去做直播、拍视频,靠流量赚钱。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顺势而为?让一些有实力、有粉丝基础的网红球员通过选秀进入CBA,既能满足他们的梦想,也能给球队带来关注度和赞助收益。
这种设想听起来像是“走捷径”,但其实在国外已经有先例。
NBA发展联盟、欧洲一些篮球联赛,早就尝试过类似的方式,用娱乐化手段吸引年轻人关注比赛。
CBA如果真能操作成功,或许还能缓解目前联赛关注度下降、商业价值缩水的问题。
当然,这也存在争议。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拉低联赛的专业门槛,让比赛变得“太娱乐化”;还有人质疑这些“带资进组”的球员能力是否达标,会不会影响球队的整体水平。
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慎重考虑,但如果操作得当,未必不能实现双赢。
对于那些顺位靠后的强队来说,与其把选秀权扔着不用,不如试着把它变成另一种资源。
比如广厦这次虽然是双垫底,但完全可以拿这个签去和其他球队做交换,换点未来资产或者现金回报。
哪怕不做交易,也可以尝试引进一些非传统路径出身的球员,看看有没有意外收获。
CBA选秀这些年一直处在“鸡肋”状态,没人愿意放弃它,但也没人真正重视它。
选秀本应是联赛补充人才的重要渠道,但现在却被当成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仅浪费机会,也会错失改革的可能性。
今年的选秀大会还没开始,但围绕它的讨论已经热了起来。
不管是强队的无奈,还是弱队的期待,抑或是球迷的各种脑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CBA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维持现状。
选秀机制能不能成为突破口?答案还不确定,但至少值得尝试。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一位曾经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球员,穿着正式的球衣站在CBA赛场上,那一刻,也许有人会皱眉,但也一定有人会鼓掌。
来源:超越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