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的她,用七年“慢” 出科研加速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5:06 2

摘要:青春,可以是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也可以是在实验室里孜孜探求、在田野上仰观俯察……青春是一种进行时,它有万般模样。你的青春是什么模样?

青春,可以是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也可以是在实验室里孜孜探求、在田野上仰观俯察……青春是一种进行时,它有万般模样。你的青春是什么模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王钰同学,走进她不断沉淀自我的科研生活。

抱着对生命的无限好奇

报考了厦大生命科学学院。

大三加入院士实验室并直博厦大,

博士期间在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2024年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至今

……

王钰在七年的研究生活里

找到了她的最佳科研节奏

“我觉得生命很有意思”

王钰与生物学的缘分,早在高中时期便已种下。不论是生物课本中简单的基因编辑让细胞发光,还是《奇异博士》里人类想象的强大的基因改造技术,亦或是现代医学中的基因治疗,都让她惊叹生命的神奇和伟大,强烈的兴趣推动她走向实验室,探索生物的奥秘

曾经爱不释手的《实用文摘》,渐渐变成《环球科学》。即使看不懂一些前沿的科学研究,王钰也会出于兴趣,把每一期都认真看完。杂志中只要是学过的、有意思的字眼和研究结果都会记下来,后面看到相关的文章便再翻回来思考。

2014年,王钰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获得省二等奖,这次经历成为她参加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主招生的契机。在自招面试中,面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经典问题,她联想到之前在《环球科学》中看到的一篇关于RNA的论文,给出了独特的见解:“从遗传物质的角度来看,最早的‘蛋’或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RNA分子,它们既能自我复制,又能催化反应,很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关键。”这段融合了兴趣积累与独立思考的回答,让面试官眼前一亮。结合平时积累的优秀表现,王钰如愿以偿,开启了在厦大探索生命科学的旅程。

初入大学,专业课的全英文上课环境和复杂的生物知识,让王钰一度陷入困惑和徘徊中。明确自己对研究生命的热爱和初衷后,王钰在大二定下了读研的目标。她尝试上课时录下老师讲课的全过程,复习的时候一遍遍听、理解。密密麻麻的录音记录、厚厚的课堂笔记,以及期末周时教室里深夜复习的身影,铺就了王钰不断进步的印迹。

大三时,生命科学学院要求每个学生进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本就有志于研究的王钰第一时间选择了林圣彩院士实验室。刚开始王钰被安排做分子克隆实验,这是一项研究生命过程分子机制的基础实验。整个实验的很多过程较为抽象,需要研究员想象操作,如质粒被内切酶“切开”、再由大肠杆菌的自我修复功能再次连接等。这让第一次上手分子克隆实验的她常常失败,怀疑起自己能否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好走远。

看着身边的同学们奔赴升学、就业、跨考,在大三焦灼的氛围中,王钰陷入迷茫:生命很有意思,我抱着满腔热情来做,但自己真的适合做生物研究吗?

“我想要的未来是这种感觉”

线虫,这种需要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操作的微小生命体,寿命仅有3周左右,却能模拟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堪称天然的“时间加速器”,是研究生物体衰老的理想模型。第一次接触线虫,王钰就被生命的奇妙所吸引,也是线虫实验,让她慢慢找回科研信心。

大三下时,王钰所在的课题组需要对所研究的化合物做寿命实验的探究。在林圣彩的鼓励与肯定下,她被派往北京大学刘颖实验室学习线虫相关的实验技术。

王钰参与的课题主要围绕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蛋白开展,然而AMPK的磷酸化修饰是一个很快的过程,并且受到很多微小环境因素的影响。操作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影响观察结果。饲养要恰当、收集时要控制温度,“研究的每一步都要细心仔细做好”,王钰始终牢记自己此前参与科研训练时,带她走进科研大门的领路人——林圣彩实验室成员,厦门大学张宸崧教授的谆谆教导。

“我之前喜欢做手工,线虫实验和针线活一样需要细致和耐心。”直观具体的线虫实验,王钰很快就上了手,也因此渐渐摆脱了前期克隆实验带来的挫败和困惑。几位老师的专业教导与王钰的浓厚兴趣碰撞,她沉迷于线虫实验的神奇,常常一天就在实验室待十多个小时。实验顺利进行,王钰向团队报告实验结果时,也常常收到肯定,王钰渐渐找回了对科研的自信。

导师张宸崧与王钰的合影

本科毕业前夕,王钰不断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她前往了高中时萌生科学兴趣的源头——《环球科学》杂志社总部参观,恰好遇到了主编,与他分享了自己对杂志和科学浓厚的热爱、在厦大学习生物的情况,以及目前面临选择的犹豫。主编建议她抓住在厦大直博的机会,在科研中积累提高自己,并给了她一次翻译稿件的机会,最后这份中文版的科技新闻报道成功被杂志社接收。“这次科研外的尝试后,我意识到自己更想做出比翻译文章更重要的科研贡献。”王钰说道。

王钰翻译的《环球科学》稿件

最终确定未来方向的动力来自任何时刻都在鼓励她的、热忱纯粹的课题组,以及一年科研训练中一直指导自己的老师、亦是师兄——同样在厦大留校科研的张宸崧,“师兄热爱科研,他做得很开心,生活也很充实、科研上也能做出有意义的东西,我想要的未来就是这种感觉。”王钰说道。最后,王钰申请了张宸崧作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

“慢慢来,是科研最好的节奏”

在北大交流学习一年之后,回到厦大的王钰正式开启了博士生活。

课题组关注到,在热量限制条件下AMPK会被激活。通过分析热量限制的小鼠比普通喂养小鼠的血清变化的化合物,团队找到了激活AMPK的代谢物——石胆酸,那么石胆酸是否能真正激活AMPK,实现延长寿命的效果呢?由于用小鼠验证成本高、时间耗费长,王钰决定发挥专长——用线虫,这种成本低、生命周期短、能模拟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的动物进行验证。

秉持着“研究的每一步都要做好”的态度,王钰认真操作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她成功帮团队验证了石胆酸初步研究的正确性。而后团队合力进一步进行后续实验,成功揭示石胆酸在抗衰老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去年12月,林圣彩团队在Nature同时发表两篇文章,王钰为共同第一作者。两篇论文发表,满含课题组所有成员七年的努力。


此前博士期间,她抓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设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机遇,发现老年动物与年轻动物AMPK活化机制的差异,成为首批获得资助的博士生之一。这期间,王钰还同时完成了其他多个课题,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Cell research等杂志上。

“科研就像培育线虫,急不得。你得耐心等它产卵、长大、衰老,每一步都需要时间沉淀。但只要认真对待每个‘当下’,答案自然会浮现。”王钰说道。

慢慢来,是对她而言最好的科研节奏,那些看似“幸运”的突破,其实是无数次观察、记录、试错后的水到渠成。

林圣彩院士与课题组成员合影

如今,王钰从博士研究生转变为博士后,依然选择留在林圣彩院士的课题组。整个课题组也从王钰刚加入的10个人左右,扩展到现在的将近20个人。大家同样为生命的神奇着迷,同样耐心等待研究开花结果、干劲十足。生物的实验常常一做就不能停,团队有时会一起做实验到深夜。“我们这个团队热烈而纯粹,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探索科研的本质。”王钰说道。

最近,王钰正在研究老年情况下的AMPK激活方式。林圣彩院士希望实验室将AMPK的相关研究与抗衰老药物开发结合,让基础研究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我现在的生活和目标都精简了,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好好做科研。”王钰说道。她也希望自己能在科研的道路上产出更多成果,支撑她前行的,仍是那份“慢慢来”的笃定与耐心

文:陈思彤、邓琳煜

图:受访者、张瑶婷

排版、编辑:孙静君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厦门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