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南阳市住建局领导带队值班南阳新闻广播《行风热线》节目,在现场回答听众问题时明确回复:
01
5月21日,南阳市住建局领导带队值班南阳新闻广播《行风热线》节目,在现场回答听众问题时明确回复:
“南阳没有地铁或轻轨的建设计划。”
这是相关部门对于“南阳轨道交通还搞不搞”这个问题,首次给予正面回答。
坦白说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只是不少南阳人还不死心,心存幻想罢了。
实际上,早在今年三月份,南阳交通运输局的一则官方回复中就透露了一切。
“线网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查”——这话听着像进展,但后面紧跟着的“待市政府批复”才是关键。
什么叫“待批复”?说白了就是“还没批”,甚至“可能永远批不了”。
“多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在建设和运营中遇到挑战,尤其是财政压力增大。”这句话才是重点。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别的地方搞地铁都亏麻了,咱南阳要是硬上,大概率也得被拖垮。”
最后那句“全面分析研判后再做打算”,基本等于给项目判了死缓——既不说彻底放弃,也不给任何时间表。
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应,懂的都懂:
南阳的轨道交通梦,早已戛然而止。
02
南阳轨道交通熄火,其实不是坏事。
一座城市能不能搞轨道交通,要看钱袋子允许不允许。
按照前期《南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南阳共规划6条线路,两个层次,总规模134公里。
不说地铁。就按跨座式单轨或轻轨,每公里造价也得3—4个亿,总投入直接奔着400亿去了。
而南阳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200多亿,财政自给率不到40%,剩下的全靠上级转移支付和举债。
就算咬牙开工,后期的运营维护更是无底洞。郑州地铁每年亏损几十亿,西安地铁靠财政补贴续命,这些例子就摆在眼前。
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十年内南阳中心城区人口根本撑不起轨道交通。
国家规定建设地铁的城市需满足“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而南阳城区人口200万不到,连申请资格都没有。
即便降低标准搞轻轨,客流量也注定惨淡——南阳城区面积小,电动车30分钟能横穿一座城,公交空座率常年居高不下。
这种情况下硬着头皮上马,大概率也会沦成形象工程。
有些网友可能不服气:洛阳都能修地铁,南阳为什么不行?
但看看洛阳地铁的现状就知道答案了。洛阳地铁1、2号线平均客流强度仅为每日每公里0.46万人次,尚未达到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的指标要求。
洛阳地铁二期规划直接被国家发改委叫停,遥遥无期。
2024年11月,广西柳州未批先建的轻轨墩柱被强制拆除。
这说明,国家层面对于轨道交通的审批越来越严。
退一万步说,就算南阳有财力建设轨道交通,其必要性也值得推敲。
城市交通的核心是效率,而不是面子。
对比成都、武汉这些“轨道上的城市”,它们的特点是城区面积大、通勤距离长。
而南阳老城区道路狭窄,新城区人口密度低,搞BRT快速公交或者优化路网,可能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地铁和南阳之间的距离,实在过于遥远。
03
网上总有一批人喊着“南阳必须修地铁”,但现实中更多市民的态度是:“修不修关我屁事。”
还有出租车司机吐槽:“现在满大街都是共享电动车,再修地铁我们喝西北风?”
大城市开发商最爱炒作地铁房概念,但南阳开发商对此集体沉默。因为他们心知肚明,南阳搞轨道交通,确实离了个大谱。
南阳大力发展交通是对的,但需要更加务实的方案。
比如推广定制公交,用大数据动态调整线路。这些项目花钱少、见效快,还能真正解决市民出行痛点。
南阳开通的高铁东站网约公交就是很好的尝试。
与其纠结“有没有地铁轻轨”,不如认清现实:南阳的定位是省域副中心,而不是第二个郑州。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产业升级、营商环境改善上,吸引更多企业落户,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这才是正道。
接受现状,务实发展,也是一种进步。
说到底,南阳轨道交通的“暂停”不是偶然,而是经济规律和现实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其沉浸在“地铁梦”里自欺欺人,不如坦然接受城市的真实定位。
城市发展从来不是比谁的高楼多、轨道长,而是比谁更懂因地制宜。
或许十年后再回头看,我们会感谢今天的清醒——没让南阳掉进轨道交通的“天坑”。
毕竟,让市民有钱坐公交,让全城没有断头路,比借钱修地铁要实在得多。
来源:大宛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