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它是人们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独特标识,涵盖了从基本身份信息到生活消费记录、社交关系等各个方面。然而,这份隐私资产却成为了不法分子眼中的“唐僧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简称“侵公”)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威胁
在数字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它是人们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独特标识,涵盖了从基本身份信息到生活消费记录、社交关系等各个方面。然而,这份隐私资产却成为了不法分子眼中的“唐僧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简称“侵公”)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秩序。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网警部门挺身而出,以雷霆之势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全力捍卫公民在数字空间的合法权益。
触目惊心:侵公犯罪的猖獗现状与危害
近年来,侵公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作案手段不断翻新,犯罪链条愈发复杂,危害后果也愈发严重。从新生儿呱呱坠地,其父母的信息就可能被泄露,成为儿童摄影、母婴产品推销的目标;到购房者刚签订购房合同,装修公司、家具商的骚扰电话便接踵而至;再到求职者的简历在网上被肆意贩卖,遭遇诈骗和虚假招聘的风险大幅增加……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场景无处不在,令人防不胜防。
在甘肃武威,某儿童摄影城为了获取更多客源,通过利诱相关单位工作人员,非法获取了大量新生儿及其家长的个人信息。业务员对照写满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的笔记本,逐一拨打推销电话,为新生儿提供上门摄影服务 。在这条“信息获取 - 贩卖 - 利用”的黑色产业链中,新生儿家庭的隐私被无情践踏,家长们频繁遭受骚扰,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扰乱。
而在云南,群众对骚扰电话问题反映强烈。云南网警经过缜密侦查和精准研判,成功打掉十余家专门从事非法电话骚扰业务的公司,查获大量作案设备和公民个人信息,并揪出了信息泄露的“内鬼”。这些非法骚扰公司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对群众进行无休止的电话推销、诈骗等活动,不仅让群众不堪其扰,还可能导致部分群众因信息误导而遭受财产损失,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浙江绍兴,校外教培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非法获取学生及家长个人信息,用于电话推销课程。学生和家长的隐私被暴露在商业利益的追逐之下,原本宁静的学习生活被各种推销电话打破,同时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
侵公犯罪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还为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土壤。犯罪分子利用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诈骗、网络传销、涉黄等犯罪行为,导致公民财产损失惨重,甚至危及公民的人身安全。据统计,2024年全国网安部门共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超千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5000名,查获个人信息数十亿条,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公民个人信息被侵犯的痛苦现实。
雷霆手段:网警全链条打击侵公犯罪
面对侵公犯罪的严峻形势,网警部门以“净网”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追踪违法线索,对侵公犯罪展开全链条打击,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斩断“内鬼”源头,堵住信息泄露的“黑洞”
在许多侵公犯罪案件中,“内鬼”往往是信息泄露的源头。一些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将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不法分子。云南警方在打击非法电话骚扰公司的行动中,成功揪出运营商员工沈某株等“内鬼”。他们利用职务便利,诱骗市民拍摄手持身份证照片并出售牟利,为非法骚扰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网警部门通过深入调查,锁定这些“内鬼”,依法对其进行严厉惩处,从源头上遏制了信息的非法流出,堵住了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关键漏洞。
阻击黑客攻击,守护网络数据安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成为侵公犯罪的一种常见手段。黑客通过植入木马病毒、恶意软件等方式,侵入企业、机构的网络系统,窃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永嘉公安破获的一起木马病毒窃取快递面单案令人震惊,18名嫌疑人通过植入远程控制软件,非法获取了20万条快递面单数据,涉及多家上市公司。这些快递面单包含了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姓名、地址、电话等详细信息,一旦被泄露和滥用,后果不堪设想。网警部门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对黑客攻击的防范能力,及时发现和阻断黑客的攻击行为,全力守护网络数据安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黑客窃取。
围剿黑灰产业链,摧毁侵公犯罪根基
侵公犯罪往往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灰产业链,从信息获取、贩卖到利用,各个环节相互勾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犯罪势力。山西运城警方摧毁为境外赌博集团洗钱的网络科技公司,查封10家空壳企业,涉案资金达1.5亿元。在这条黑灰产业链中,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为境外赌博集团提供开户、转账等服务,不仅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还助长了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猖獗。网警部门加强与其他警种以及各地区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对侵公犯罪的黑灰产业链进行全面围剿,从信息源头到下游犯罪应用,对各个环节的犯罪分子进行精准打击,彻底摧毁侵公犯罪的根基,让这条黑色产业链无法继续运转。
科技赋能:构建侵公犯罪立体防控体系
面对隐蔽性极强的网络犯罪,网警部门积极借助科技力量,构建立体化防控体系,提升打击侵公犯罪的效能。
智能监测,精准发现犯罪线索
浙江绍兴警方利用物联网技术追踪电子秤作弊芯片,成功打掉涉案上亿元的“鬼秤”团伙。在打击侵公犯罪中,网警同样可以运用智能监测技术,对网络流量、数据交换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通过建立大数据模型,对异常的数据访问、传输行为进行预警,精准发现侵公犯罪线索。例如,当某个IP地址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数据,或者某个网站出现异常的信息交易行为时,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为网警的后续调查提供有力线索。
数据溯源,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
安徽合肥警方通过分析木马病毒传播路径,及时预警7200余家企业,止损资金2.65亿元。在侵公犯罪案件中,网警利用数据溯源技术,从被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入手,通过对信息的传播轨迹、交易记录等进行深入分析,快速锁定信息泄露的源头和犯罪嫌疑人。即使犯罪分子试图通过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身份和行踪,数据溯源技术也能够像“福尔摩斯”一样,抽丝剥茧,还原犯罪过程,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跨省联动,形成打击犯罪合力
侵公犯罪往往具有跨区域的特点,犯罪分子可能在不同地区实施信息获取、贩卖和利用等行为。为了有效打击这类犯罪,网警部门加强了跨省联动机制。湖南慈利公安依托大数据布控,一天内协助甘肃、山东警方抓获16名嫌疑人,包括伪造证件的逃犯和“侵公”团伙。通过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协作机制,各地网警能够快速响应,协同作战,形成打击侵公犯罪的强大合力,让犯罪分子无论逃到哪里都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法律亮剑:让侵公犯罪者付出沉重代价
为了严厉打击侵公犯罪,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这类犯罪的惩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对侵公犯罪的惩处做出了明确规定。
网警部门严格按照法律条款,对涉案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甘肃武威儿童摄影城案件中,涉案的9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在云南非法电话骚扰公司案件中,涉案人员均被刑拘。这些法律行动形成了有力震慑,让犯罪分子认识到侵公犯罪的严重后果,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全民参与:共筑个人信息安全防线
打击侵公犯罪,不仅需要网警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广大群众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APP上填写个人敏感信息,不轻易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和二维码,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同时,若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为打击侵公犯罪提供线索。
各单位要加强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防止因内部管理不善导致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互联网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杜绝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网警部门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行动,与侵公犯罪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线,为构建安全、有序、和谐的网络空间而不懈努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侵公犯罪这一网络毒瘤必将被彻底铲除,我们的数字生活将更加安全、美好。
来源:了凡心疗愈一点号